陳健波議員:多謝代理主席。香港在百多年前,曾經是南中國的重要漁港,居民主要以漁農業維生,但隨着本港工業化、都市化的發展,漁農業日漸式微。不過,時至今日,香港仍然有不少人從事漁農業,為市民每日提供大量新鮮蔬菜、活魚及禽畜等食物。本屆政府亦高度重視漁農業,去年提出《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藍圖》”),為行業的未來作出規劃。今天多謝何俊賢議員提出議案,我認同新質生產力會為漁農業帶來重要契機,把這個古老、傳統的行業,轉化成為創科化、智能化的新式產業,令產量大幅提升,直接吸引投資者入場,更有利吸引年青人入行,解決行業青黃不接的老大難問題,令漁農業真正可以持續發展。
政府的《藍圖》為漁農業訂下明確目標,包括把養殖海魚年產量在5年內增加至1 200公噸,並在15年內再提升至6 000公噸,總產值提升至現時的10倍。蔬菜年產量在15年內由現時15 000公噸增加 至60 000公噸,增加4倍。政府目標訂得高,在目前人手不足、資金有限及場地缺乏的情況下,要達標必須大力借助新質生產力,即是 全面採用創新科技,推動漁農業發展。
事實上,國家已將農業、科學和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同時列為中國科技的發展重點,可見國家的重視。國家亦早已推動漁農業走向創科化、智能化的道路,把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5G通訊、區塊鏈等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漁農業的生產及管理工作。
中國科技巨企,包括阿里巴巴及京東等,都先後投入資源發展智能化農業及畜牧業,甚至華為當年發展受阻時,亦曾研究發展智能養豬技術,以協助養豬業走向無人化管理。當中已開始應用的技術,包括AI(譯文:人工智能)管理智能溫室、AI監控農場實時環境、 AI腳環追蹤家禽健康、AI傳感器控制灌溉、用無人機施肥除蟲、用 大數據推算產量變化等。隨着科技進步,將來漁農業的生產和管理模式亦會全面智能化,由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形成新質生產力,最終大幅提升產量。
香港漁農業規模較小,相信要推動創科化、智能化,會遇到一 定困難,而且國家已經開發不少新技術,香港沒有必要自行研發,建議政府帶領行業到內地取經,甚至為行業引進有關科技。政府無 可避免要投入更多資源,但物有所值,把行業打造成新型創科產業,令這個傳統產業可以“華麗轉身”,為青年人提供新的職業台階,更重要的是,可以為市民提供新鮮、優質的漁農產品。
另一方面,漁農業要取得成功,除了要提升生產力,還需要產品符合市場需要,否則也是徒勞無功。香港漁農業規模較小,可以考慮走“精緻化”的路線,即是先求產品優質精緻。世界有不少國家 和地區都發展“精緻農業”,日本便是其中的表表者,值得香港學習。 說起日本,大家一定想起富士蘋果、巨峰提子等,這些都是“精緻農業”的產品,而香港亦有成功例子,例如我們的嘉美雞。所以,香港應該探索適合發展的產品,然後透過創新科技大力發展,最後配合 精美包裝及宣傳,把產品發揚光大,真正為香港漁農業打造出新亮 點。
多謝代理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