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et 1@4x

“現今很多人都會在五十歲之前,為了努力賺錢而犧牲自己的健康,但當他們到了五十歲後,往往就要用盡他們所賺取的金錢,去換取他們的健康。”

工作報告

議會工作

多謝代理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近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目的在於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傳承及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雖然新法不會直接適用於香港,但其精神及原則均十分值得香港效法。代理主席作為人大常委,實際上是人大常委和立法會之間的橋樑,今日代理主席把“更深入和廣泛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議案帶到立法會,我除了表示多謝外,還希望代理主席日後繼續將與香港有關的議題帶回立法會。

行政長官上周發表施政報告,提出加強推動愛國教育,包括成立由政務司司長領導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以統籌政府及民間機構推動國民教育,與國家的愛國主義教育法內容對接。康文署又會成立“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負責舉辦推廣中華文化和歷史的活動,包括成立兩間博物館,介紹國家歷史、政經、文化等成就。事實上,施政報告的建議,已經回應了今日議案的訴求,目前的工作是要盡力做好今次及以前提出的建議。

香港教育局近年積極推動愛國教育,是值得嘉許的,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目前在教育局的課程中通常稱為“國民教育”,事實上“國民教育”和“愛國教育”本質上、內容上可能分別不大,但“愛國教育”的名稱帶來更加明確、積極的意義,亦是國際普遍使用的名稱。相信在今日“愛國者治港”的大環境下,教育局可能亦要研究,是否需要把它正名為“愛國教育”。目前的國民教育涵蓋國史、國情、中華文化、國家地理,以及《憲法》和《基本法》教育等範疇,培養學生對國家的歸屬感以及增強國民身份認同。課程的發展方向,我基本認同,但除了課程外,我認為可以透過更多生活化的方式,以引發學生對國家的認同。

事實上,美國是其中一個最成功推動愛國教育的國家,特別擅長透過日常生活灌輸愛國思想,例如會在建築物掛上國旗及偉人畫像,大型聚會會唱國歌,以及集體宣誓要“愛護國家”。事實上,我們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及歷史,應該有更多本錢發展生活化的愛國文化。例如,近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三星堆文物展中,一些令舉世震驚的歷史文物,包括充滿神秘色彩的大型青銅面具,只要好好引導學生去欣賞,可以培養起學生對中華文明的興趣,從而培養對國家的認同。

此外,近年國內外青年興起穿着及研究古代傳統服飾,稱為“華服”。華服製作精美,一針一線都可以有豐富文化內涵,吸引力絕對不會比和服和韓服為低。再者,內地也有很多歷史電視劇,其服飾均相當講究,當年亦引起香港市民注意。所以,透過學校以課餘興趣活動的方式,引發學生對傳統服飾的興趣及研究,亦可以引導學生愛好中華文化,日本及韓國便是成功的例子。另外,傳統書法、國畫等的古代美學要重新包裝,加入新元素,亦可以作為愛國教育的手段。

代理主席,國家近年無論在經濟、科技、基建及民生建設等方面,成就均舉世矚目,國家蓄勢待發,民族復興指日可待。不過,由於發展得太快,難免會遇到阻滯。國家正處於激烈的地緣政治鬥爭中,香港亦受到波及。所以,香港需要培養愛國愛港的青年人,能夠傳承中華文化,支持民族統一及團結,並積極投入建設香港,避免重蹈“黑暴”的覆轍。所以,我全力支持今日的議案。

多謝代理主席。

陳健波議員:多謝代理主席。感謝林素蔚議員提出今日的議案,讓立法會可以討論這個問題。

現今香港的離婚率一直有上升趨勢,為家庭和下一代帶來很大壓力,同時對社會穩定和幸福感造成負面影響。所謂“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這是一個常見離婚理由。現實中的婚姻,是原本獨立的兩個個體一起生活,必然會因為生活習慣的差異而感到不適應,加上婚後需要處理很多衝突,假如還出現經濟問題,生活便更百上加斤。

《人性的弱點》這本書提到,想要成功的婚姻,首先應思考自己如何成為一個適合的人,而不是單單尋找另一個適合的人。我十分認同,婚姻是學習如何做好“另一半”的角色,所以我認為加強婚前教育和輔導的力度,有助減少不適應婚後生活而離婚的情況。婚前教育的目的,是幫助準備結婚的夫妻明白婚姻的重要性、責任和挑戰,以及學習面對衝突和建立良好的溝通技巧。

婚前輔導可透過不同的方式進行,例如婚前講座、工作坊和個別輔導。這些活動可涵蓋夫妻關係、溝通技巧和家庭價值觀等知識。透過婚前教育,夫妻可以好好準備婚姻生活,從而建立更健康、穩定和長期的幸福家庭,為下一代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社會上的離異和單親家庭自然大幅減少。

然而,如果婚後多番嘗試仍然無法挽救婚姻,需要走到離婚這一步,難免需要面對不少經濟壓力和教育負擔,這些情況對子女的成長和學習發展也有很大影響。

事實上,每年有三成人因為種種原因而離婚。為了更好地支援離異和單親家庭,政府應該加強家庭支援的政策和措施。首先,我建議加強對單親照顧者的支援,例如優先考慮為單親家庭提供兒童託管服務,學生在課後可以留校接受託管和學習支援,讓照顧者安心外出工作,減輕單親家庭的負擔和增加他們的經濟穩定性。另外,政府應該帶頭鼓勵企業推行家庭友善僱傭措施,例如彈性工作安排、混合工作模式等,既可紓緩員工的工作壓力,同時亦可提升員工對公司的忠誠度。

政府亦應該致力推動“共享親職”教育,盡力為離異父母的子女締造健康成長環境。透過增加學校 的心理輔導服務和家庭教育課程,幫助離異家庭與子女應對困難和建立健康家庭關係。當夫妻關係結束後,無論法庭頒布“獨有撫養權”或“共同撫養權”,父母仍然需要積極參與子女生活。 “共享親職 ”強調以 “兒童為本 ”的親職價值,協助離異父母建立以子女利益為依歸的價值觀和態度,以夥伴關係共同照顧和教養子女。舉例來說,媽媽可擔當與學校溝通的角色,爸爸則負責參與子女的活動,父母各司其職,令子女仍然可以感受到父母的關懷,減少因為父母離異而產生不安情緒。

總括而言,政府應該全面審視支援家庭的政策和措施,特別是離異和單親家庭的需要,透過提供即時支援措施,幫助這些家庭渡過困難時刻,建立穩定和健康的社會環境。

多謝代理主席。

陳健波議員:多謝代理主席。現今香港,不少都是雙職或單親家庭, 這類家庭尤其依賴幼兒託管服務,才可以應付工作和照顧家庭的雙重責任。但是,市場上的託兒機構數量有限,難以應付需求,我認為有必要加強幼兒託管服務,以減輕家長照顧幼兒的壓力。我十分多謝周浩鼎議員提出今天的議案,以及其他議員的修正案,讓大家可以討論這個問題。

幼兒照顧服務的政策理念和目標應該要“教顧合一”,而不只是 “湊仔”工作那麼簡單,所以我認為幼兒照顧服務應該以幼兒中心為主,其他社區幼兒照顧服務為輔。現時,香港的幼兒中心服務名額有限,而需求卻非常龐大,不少家長都要排隊等候名額。我建議政府可以持續在各區預留合適的處所,營辦更多幼兒中心,提供全天候的託管服務,令家長更加靈活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由於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照顧更年幼的幼兒,我們看到0至2歲幼兒的政府資助服務名額,明顯低於2歲至3歲幼兒的服務名額,只佔整體幼兒服務名額的5.5%。在2021-2022年度,香港2歲以下的幼兒數目,平均每40名適齡幼兒只可以分配到1個照顧服務名額。數據顯示,年幼幼兒服務名額嚴重不足,建議當局投入更多資源,同時訂立時間表,令有意使用服務的家長可以更好、更有預算地規劃未來。

另外,各區2歲以下幼兒照顧服務名額並不平均,當中以大埔、黃大仙和屯門的需求尤其殷切。以最嚴重的大埔區為例,剛才也有議員指出,該區照顧服務名額只得14個,但2歲以下幼兒人口卻有 3,796人。我建議當局在增加資助服務名額時,按照不同地區需求,優先補足嚴重缺乏名額的地區,縮短該區幼兒服務的輪候時間。

除了增加幼兒中心的服務名額外,確保有足夠的工作員也是非常重要的。幼兒中心的工作員是託管幼兒服務的關鍵人物,他們要 負責照顧幼兒的日常生活和教育。現時所有新入職的幼兒工作員須 完成高級幼兒教育課程,獲得專業資格才可以投身這個行業。但是,讀完這個教育文憑的畢業生,大部分都會選擇做幼稚園教師。由於幼稚園提供較高薪酬和晉升機會,令幼兒中心業界在聘用及挽留人才上出現很大的困難。既然幼兒中心聘用的幼兒工作員,基本上需要跟幼稚園教師相同的資歷,但他們的薪酬待遇不同,人手自然便會全部集中在幼稚園,而幼兒中心人手不足的問題只會持續落去。我建議應該檢視幼兒工作員的薪金、晉升階梯和培訓資助,並且使之與幼稚園老師看齊,這樣才可吸引更多合資格的幼兒工作者投身這個行業,確保人才供應和服務質素。

另一方面,我建議大機構可以效法機管局,為員工提供幼兒託管服務。機管局的兩間幼兒園分別在2017年和今年落成,一共提供136個名額,為幼兒提供教育及照顧服務,令從事航空事業的父母可以留在職場,紓緩人手不足的問題。政府曾經表示,將來會在將軍澳政府辦公大樓,提供100個由非政府機構營運的幼兒照顧服務名額。我希望政府可以牽頭,陸續在政府總部和各區的辦公大樓設立幼兒託管服務,讓員工可以放心地將幼兒託管在安全、有保證的託管中心,不需要擔心幼兒照顧和教育問題。這樣做不但可以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素,令員工更好地照顧孩子,又可以幫政府挽留人才。

多謝代理主席。

陳健波議員:多謝主席。人工智能AI(譯文:人工智能)時代已經來 臨,社會大眾也開始擔心人類的工作崗位會逐步被人工智能淘汰。 近日有不少學者紛紛指出,人類想要避免被AI取代,首先必須擁抱 科技,學習並掌握AI等最新科技。感謝黃錦輝議員提出今天的議案, 我認為香港要保持國際競爭力,必須加快發展包括AI在內的創科教 育。

自2015年起,香港銳意推動創科教育,或稱為STEM(譯文:科 學、科技、工程和數學)教育,成為重點的教育項目,起步不算遲, 但可惜成績未如理想。根據2018年舉行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 及2019年的“國際數學與科學趨勢研究”,香港學生雖然在數學方面 有不錯的表現,但在科學能力的排名明顯下跌,反映香港儘管投入 資源推動創科教育,但學生的能力不進反退。

目前,本港中小學課程中,STEM教育並非獨立科目,而是透過 “學校為本”的模式推動,在中學階段,相關的知識會分散於多個不 同的科目,而學校亦可因應需要,彈性推動STEM的教學活動。然 而,立法會早前的研究指出,“學校為本”的模式導致教學過於鬆散。 另外,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去年年底公布的調查顯示,有75%的家長 認為學校投放在 STEM的資源不足或一般,有47%的家長未有安排 子女參與 STEM相關活動。調查亦指出,目前只有 29%的學校將 STEM課程列為學科之一,由專責老師教授。這些研究都顯示,香 港的STEM教育發展追不上時代步伐。

事實上,個別學校推動STEM教育方面表現出色,多次在公開比 賽中獲獎,但亦有不少學校發展得很緩慢,甚至只是聊備一格。要 推動STEM教育,學校需要投入資源,亦需要具備懂得教授STEM的 老師,同時,STEM教學活動會被視為常規課程外的活動,因此校 方往往只會選擇有興趣、或相關成績優異的學生參加,結果只有小 部分學生能夠參與其中,未能將這種教學普及化。另一方面,科技 日新月異,創科教育亦必須不斷革新,所以教學內容十分重要,學校資源有限,難以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政府應該為學校制訂具體的 教學內容,並每年更新,確保內容與時並進。

現時世界已經進入AI年代,在不久的將來,人類的生活及工作 都會運用大量AI技術,這將會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模式,情況一如 現在的互聯網一樣,人類已經離不開上網的生活。香港作為國際大 都會,亦致力打造國際創科中心,政府必須高瞻遠矚,盡快引入包 括AI在內的創科教育,教授學生基本的AI及相關知識,以提升所有 學校的基本能力,並引領一些有能力的學生,修讀AI相關的大學課 程。

為了推動創科教育,政府應考慮改革初中的科目“綜合科學”, 這一科目前主要教授生物、化學及物理等基礎知識,應該大量加入 包括AI在內STEM的教學內容,務求所有中學生都能掌握基本的創 科知識。另一方面,政府應該考慮在高中文憑試課程中引入獨立的 創科學科,甚至考慮列為必修的核心科目,由於香港學生一直注重 公開試,所以只有將創科獨立成科,才能吸引學生認真學習創新科 技。

多謝主席。

議會資訊

相片集

影片

[立法會直播室]陳健波:交流會談及機場入境手續需時較長 當局正檢討措施

就退休保障政策提出質詢‌

支持新成立的交易所基金分銷平台 但當局需解決分銷平台帶來的問題

立法會議員陳健波即時動態

最新帖子

聯絡我們

電話:(852) 2899 2831
電郵:kp@kpchan.com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星期五 9:00至17:30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