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et 1@4x

議會工作

立法會書面質詢:《香港馬拉松賽事的安全措施》(2015.12.16)

問題:
主席,長跑運動在香港越來越受歡迎,而香港馬拉松的參加人數亦按年遞增。然而,有一份研究報告顯示,2002年至2012 年期間,有9名參賽者在香港馬拉松賽事期間心血管疾病病發,而當中兩人失救。今年亦有一名24歲的參賽者在10公里賽事期間病發死亡。有見及此,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將免費為首次參加馬拉松的人士進行賽前隱性心臟病篩查,為期3年,以減低參賽者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就馬拉松賽事的安全措施,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 是否知悉,過去10年,主辦賽事的香港業餘田徑總會 (“田總”) 有否統計參賽者於賽事期間心血管疾病病發的數據; 如有統計,以表列出下述資料:(i)即場獲急救的人數、(ii)送 院救治的人數、 (iii)受傷人數 (按原因及年齡分布分項列出),以及 (iv)死亡人數 (按原因及年齡分布分項列出); 若否,原因為何;

(二) 鑒於有意見認為馬拉松比賽對跑手的體能要求極高,因此賽事主辦單位應設定高參賽門檻,當局會否(i)要求田總提高參賽門檻,包括規定參賽者年齡上限及參賽者須於賽前完成指定訓練,以及(ii)鼓勵全程或半程馬拉松參賽者接受賽前隱性心臟病篩查,以減低他們在賽事期間病發的風險;當局會否免費向屬較高風險群組的參賽者提供賽前隱性心臟病篩查,並加強宣傳工作,以提高參賽者須於賽前作適當身體檢查的意識;若會,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 何;及

(三) 是否知悉,田總會否改善現時在馬拉松賽事期間提供的急救設施及設備,包括增設急救站及增加各類醫護人手,以及檢討和提高現場所配置醫療儀器的規格及數量等;若會,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答覆:
民政事務局局長:主席,香港業餘田徑總會 (“田總”) 自1997年起主辦的香港馬拉松 (“港馬”) 是深受市民歡迎的體育盛事,獲得國際田徑聯會 (“國際田聯”,IAAF) 列為日程表上的賽事。2016年的港馬將於1月 17日舉行,該賽事剛獲國際田聯認可為金級道路賽,足證這項賽事已達甚高的國際水平。此外,由於賽事成績可計入運動員的世界排名,多名世界級跑手均會來港競逐錦標,有助提升香港作為體育盛事之都的地位;而參與“港馬”市民的數目亦逐年遞增,足見這項賽事對推動香港長跑運動發展的貢獻。

我就質詢分項答覆如下:

(一) 田總過往均有就“港馬”參賽者需要支援的數據 (包括送院、傷口包扎、水泡、冰敷、抽筋、需使用松節油等) 作紀錄。根據田總的資料,於2015年賽事期間需要接受支援的 參賽者人數合共 9 000多名,相比 2013年超過 14 000人 和 2014年超過1萬人為少,其中以出現抽筋及需要使用松節油作治療的情況最為普遍。參賽者如於比賽期間或比賽後感 到不適,賽會會安排轉送他們到各分區醫院進行治療。

醫院管理局 (“醫管局”)“急症室資訊系統”自2008年起,備存了“港馬”參賽者前往急症室求診的統計資料。相關數字如下:

目前醫管局“急症室資訊系統”沒有備存求診者傷亡原因 (包括是否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的統計資料。據了解,在2012 年及2015年賽事期間身亡的兩位參賽者年齡分別為26和24 歲。

(二) 根據國際田聯要求,年滿20歲或以上人士才有資格參加獲認可的馬拉松賽事,包括“港馬”。此外,基於安全理由,田總要求報名參加全程馬拉松人士提供過往3年曾參加並完成10公里或以上距離賽事的比賽紀錄,方會接受報名參賽。

為確保參賽者在賽前有充足及適當的訓練,田總聯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每年均為公眾舉辦馬拉松、半程馬拉松及10 公里訓練課程,好讓參賽者能透過課程獲得更全面的指導及更豐富的跑步知識。田總預計在明年賽事前,會合共舉辦70多班不同級別的訓練班供超過3 100名參賽者參與。田總的屬會亦會組織相關的訓練課程。

在宣傳工作方面,賽會在“港馬”網頁上載多篇由醫生及專業人士撰寫的訓練資訊,以提醒參賽者應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並定期發放馬拉松電子報予參賽者,提醒各比賽注意事項,以減低受傷風險。賽會又在比賽條款及細則中提醒患有慢性疾病如心臟病及高血壓人士,不應參賽。此外,田總經常與不同團體合作,透過不同傳播媒介推廣長跑活動的安全意識,以及提醒參賽者要做好準備。

現時在海外或本地均未有足夠的研究數據顯示,為一般馬拉松參賽者進行心臟病篩查能有效地減低心血管疾病病發風險及死亡率。衞生署會繼續留意相關研究,包括香港大學於 2015年下旬推出的“首次參加馬拉松比賽前期的隱性心臟病篩查”計劃 (CASPAR) 的結果,以作出適當的跟進。

無論如何,市民如有心臟病、體能活動時感胸口痛、曾感暈眩而失去平衡、需服用血壓或心臟藥物或有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在參加馬拉松比賽前,應先徵詢家庭醫生的意見,以作合適的評估,再考慮個人身體狀況才報名參賽。

(三) 田總表示,賽會每年均按賽事需要調整醫療援助方面的安排。以2015年“港馬”為例,香港醫療輔助隊 (“醫療輔助隊”) 於起點、終點及沿途平均每2.5公里設置備有自動體外心臟去纖顫器設備的救護站 (共 30個 ),派出 9輛救護車、 3輛救護電單車及17輛急救單車提供服務;派駐合共超過800名醫生團隊、護士、救護人員於賽事當天在不同的救護站提供醫療服務。除救護站外,賽會亦安排救護員帶上輕便的急救包沿途為有需要的參賽者服務。為確保能有效回應突發的醫療需要,醫療輔助隊隊員均備有無線電通訊器材作溝通之用,以及在終點設立事故協調中心以協調和支援救援行動。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