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政府法案二讀辯論)
主席,今次的財政預算案 (“預算案”) 是陳茂波司長的第 一份預算案,司長只有一兩個月時間準備,相信當時預算案的大框架早已定調,司長只能夠作一些方向性的微調,或提出部分新建議。即使如此,跟過往的預算案比較,我看到有不少新亮點,感覺是在穩健之中尋求積極的發展,並無看守政府的心態。
我們最常聽到對預算案的批評,便是政府錄得 900 億元的巨額盈餘,但只肯 “派糖” 300 多億元,較去年少一成。我認為這種批評完全不合理,我們不應該因為盈餘增加而增加 “派糖 “,這樣只是為派而派。我們 “派糖” 的原則,是視乎是否有實際需要,有需要的時候,應派則派。大家應該記得,去年公布預算案時,香港的經濟仍然烏雲密布,無論是零售、外貿、旅遊和金融地產的市道,也充滿恐慌的情緒,所以當時有需要維持一定的 “派糖” 水平。不過,去年自從英國通過脫歐,以至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市道已經逐漸回穩,目前本港經濟已經較去年穩定,實在無必要維持去年的 “派糖” 水平。現在的水平,正好反映經濟的趨勢。
但是,國際環境仍然陰晴不定,目前不能夠排除會再出現經濟動盪的情況,所以政府有錢便應該儲起來,一旦風暴再現,應該立即推出新一輪紓解民困的措施。我希望政府能夠做好準備,特別是針對基層的中小企,可以提出切實的紓困措施。
同時,有人批評預算案不理民生和社會發展,我並不同意。預算案已經配合施政報告的規劃,預留 600 億元,準備用於社會及安老開支,包括 300 億元用於安老扶貧,200 億元用於體育發展,以及 100 億元用於創新科技發展,當中有很多被政府轉為經常性開支,即開始發展後,每年也要繼續投資下去,開支相當大。這些建議均用於本港有需要的層面上,有針對性,絕對比亂 “派糖” 好。當然,我認為在民生政策上,並非所有問題也照顧得到,例如對 “N 無人士” 的幫助似乎不足,所以我希望政府將來推出紓解民困的措施時,必須考慮為 “N無人士” 伸出援手。
跟過去的預算案比較,今次的確有些亮點。近年預算案大多數以穩健和守成為主,今次預算案增加了一些前瞻性和主動性。過去的預算案很少論述政府的理財原則,即使有,也只是簡單提出 “積極不干預”、”大市場小政府” 及 “量入為出” 等原則,基本上比較空泛。今次預算案,司長提出公共財政的目標,第一,政府必須適度有為;第二, 政府必須目光遠大,為香港的未來繼續投資;第三,政府必須善用財政資源,讓各階層市民可以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這 3 項公共財政目標,我認為相當正確,正好針對香港目前的困境,而預算案也作出清楚、具體的解釋。目前香港的經濟結構不平衡,而且越來越嚴重,只是靠金融、服務和地產業,但這數個支柱也面對不同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等於將所有雞蛋放入同一籃子,如果金融地產業出事,整個香港也會出事。所以,過去政府大市場、小政府的政策已經不符合時代的發展,我們需要政府適度有為,而且目光遠大,為香港未來持續投資。政府近年銳意發展創新科技和再工業化,事實上,創新及科技局成立之後,能夠統籌這方面的工作,希望能夠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所以,我支持這些公共財政的目標,而且希望在這些指引之下,可以幫助香港走出目前的困境。
預算案的另一個亮點,是提出成立稅務政策組,全面檢討稅制,當中有兩個方向。第一,研究用稅務措施,促進產業發展,務求令香港維持競爭力;第二,研究擴闊稅基,增加政府的收入。本港稅制已沿用數十年,優點是簡單和低稅率,但也有嚴重的缺點,包括稅基狹窄,無法發揮財富再分配的功用,所以本港要迎接新的經濟世代,必 須改革目前的稅制。事實上,很多國家早以香港為對手,稅率貼近香港的水平,以吸引外國投資,而且做得很成功,例如我們主要的競爭對手新加坡,更在稅務優惠之外,增加多項優惠及資助公司。香港在這方面落後於國際形勢,已經令我們的競爭力下跌,我們應該急起直追。
我過去多次提倡發展總部經濟,便是透過稅務和財政優惠,吸引國際大企業來港設立地區總部,除了可以吸引外資,還可以為青年人開創具國際視野的優質工作。很可惜,政府沒有甚麼大動作,香港的競爭力卻不斷下跌。根據政府統計處的統計,去年共有 22 間國際企業的駐港地區總部和 45 間地區辦事處撤出香港或降格成普通辦事處。過去數年,駐港地區辦事處由 2012 年的 2 516 間,逐步下跌至 2016 年的 2 352 間,情況令人相當擔憂。所以,政府必須成立跨部門專責小組,由特首領導,用各種國內和新加坡政府行之有效的方法,挽留和吸引外資來港。主席,我們不但設立地區總部失敗,更出現外資撤走的情況,這種情況十分值得各位議員深思。
這數年來,我們只顧着內部鬥爭,卻不斷被人 “撬牆腳”。之前不斷有研究指香港的競爭力下跌,當時很多人也不相信,現在外資用行動向大家證明,希望大家能夠反思一下,究竟香港是否要繼續頹下去呢?是否還要反對發展呢?是否比較大型的工程,也要稱之為 “大白象” 工程來抹黑呢?是否還要故步自封,閉關自守呢?我們這樣做又是否對得起年青人和香港人呢?
財政司司長的任期只剩下數月,他並沒有利用這次的機會大 肆 “派糖” 來博取掌聲、增取民望,只按實際情況及其公共財政理念來制訂預算,實在值得讚賞。不論下任財政司司長是誰,我都希望他可以繼續推動稅制改革,並繼續採用這些公共財政原則。財政司司長之前宣布按揭證券公司會研究公共年金,但距離現在不足兩個月,按揭證券公司已公布初步方案,亦甚受歡迎,迅速落實這項惠民方案,充分反映財政司司長的辦事能力。
此外,我想說說保險業所關注的問題。自願醫保計劃的討論已橫跨兩屆政府,終於在明年正式推出。政府亦研究稅務扣減的相關細節,保險業表示支持,以及會盡量配合。自願醫保在 2005 年開始研究,當時有兩大改革對象,第一,是優化醫療保險;2012 年,政府提出 12 項建議,現在已落實 10 項。另一改革對象是私營醫療制度,可惜至今仍是寸步難行,包括原本想做的 DRG,所謂症候族群,簡單而言,每一項手術也應根據其涉及成本、醫生的手術時間、手術室、 護士、藥物、儀器及其他費用,計算出一個數值作為賠償的依據;基 本上,手術成本越高,賠償便越高,這做法可令保險賠償能根據醫療成本作出合理賠償,而不是好像現時這樣,是 “海鮮價”,視乎所購買保險最高的賠償額來收費。
這些誇大的手術費和巡房收費,以及多項無須住院的索償,已令香港的醫療保險成本高速上升,不少保單本年的收費將增至超過 10%。我認真地提醒政府和醫療界,如果不願意認真進行醫療改革, 我相信數年內香港的醫療保險會昂貴至很多人也買不起。屆時大家只好作好準備,有事便只能到公家醫院。如果醫療界沒有勇氣正視這個問題,如果不與保險界商討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又或採取保護主義, 以不溝通的態度,只是指摘保險界,只會是殺雞取卵,造成政府、醫療界、保險界和市民四輸的局面。
另一項保險業高度關注的問題,就是保險業監管獨立的進展情況。保險業監管局 (“保監局”)預計在今年第二季全面接手保險業監理 處 (“保監處”) 的工作,據政府資料顯示,保監局現已聘請 180 名員工, 當中超過 80 人來自現時的保監處,我相信憑他們的豐富經驗,會令過渡安排更為順利。目前,業界很關注監管工作的落實情況,在制定法例時,政府承諾會盡快提供實務守則和相關指引,在保障消費者的同時,能令業界有例可依,避免保險從業員誤導法網。我重申,政府必須落實立法時所作的承諾,盡早與業界磋商。
我亦十分關注保險業的人才培訓問題。保險業人才培訓先導計劃在去年下半年正式展開,目前已初見成效,截至今年 2 月底,已有超過 600 人接受培訓課程,希望政府繼續鼓勵更多人參加,以協助保險業長遠發展。同時,在先導計劃完成後,我希望政府能把計劃延續下去,為保險業繼續培養足夠人才。
最後,我想談年青人的問題。在今年的預算案中,針對青年人的政策也有不少,包括有不少人關心的舉辦電子競技。目前,不少地方舉辦電子競技,讓喜愛打機的年青人可透過打機打出前途,並能打得成功,如果香港政府嘗試走這條路,我覺得是一個亮點。政府的思維一向較保守,現在肯嘗試舉辦電子競技,可說是一種進步,希望今次能成功。同時,希望政府能繼續以新思維來推動社會發展。
我亦留意到政府預留資源給教育局,推出中學生職業導引課程,我覺得是一件好事。在現實中,其實不少學生也讀不成書,硬要他們到傳統學校就讀,不但浪費時間,更可能會打擊其自信心。政府現在投放多一些資源,讓他們能了解人生有很多不同的路可走,可考慮學習一技之長,這也絕對是一件好事。
我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