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et 1@4x

議會工作

《2011-12年度施政報告致謝議案》議案發言(2011.10.26)

金融問題

• 本人十分支持施政報告中提升香港金融競爭力,特別是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的方面,成為國家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將是香港未來五至十年的重要發展方向。

• 本人非常明白社會對強積金服務提供者的管理費用有下調的訴求。但大家亦不可忘記服務提供者為參與市場營運所需要支付的龐大成本。其實多間服務提供者已主動推出低管理費用基金,部分基金費用低於1%。只要當局將合規及營運程序自動化及簡化,行政費就會有更多減價空間。在市場競爭之下,管理費亦只會逐步下調。因此,當局在回應對基金收費各項建議時,需小心考慮建議對各方面的影響,切忌貿然干預自由市場運作,打亂市場秩序。

• 相比起行政費高低,市民更關心強積金的回報。政府需要明白基金回報並非與行政費掛勾,而是與風險掛勾。即使行政費再低,但如果回報低,並無實際意義。因此,立法限制基金的收費上限等建議未必有用,反而徒然會令服務提供者失去做好基金表現的動力,於強積金長遠表現並無好處。

• 將強積金供款上限提升至25,000萬元的建議預計明年6月才會實施。自十多年前推出以來,強積金供款入息上限始終維持於20,000元,遠遠追不上通脹及消費物價指數等升幅。當局需要不斷檢討強積金供款的幅度及上下限,令強積金真正足以支付市民退休後的生活開支。

• 當局應加快與內地監管機構商討落實三項對本港保險業至為重要的配套措施。包括盡快敲定本港保險商北上拓展的細節,特別是降低香港保險公司進入內地的門檻及擴闊兩地保險業的合作空間;盡快容許本港的保險商投資內地銀行間債券市場及其他投資渠道,突破現時保險業人民幣投資工具嚴重不足的人民幣產品開發樽頸;以及利用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的機遇,盡快推動香港成為東南亞再保險中心。假若能容許香港持牌再保險公司將在國內承保的人民幣再保險保費匯出及匯入國內,將極可能會令香港成為國際再保險中心。

• 施政報告中表示會積極推行成立獨立保險業監管局,但業界認為政府應避免作出過份監管或行外人管行內人的情況。現時擬定的獨立保監管治架構上有五個管治層面。當局應該積極確保業界代表在每一個層面上都最起碼有兩名代表,讓保監得以充分聆聽業界聲音。

• 當局亦不可忘記成立獨立保監其中一個目的,是要促進本港保險業的長遠發展。可惜在獨立保監建議詳情中,對如何促進保險產品,保險公司,以至整個保險行業的發展著墨不多。本人寄望政府日後在推行獨立保監的大方向上,除關心監管,調查,處分之外,也要多考慮獨立保監如何能為香港保險業締造更優良,更便捷,及更有利的營商環境。

房屋問題

• 施政報告強調土地需求下降時會繼續開拓土地,在需求上升時可及時提供足夠土地。我十分贊成政府建立長遠而穩定的土地政策,開發土地的工作,不能因為短期市況變動而隨意作出改變,土地儲備政策不能因為樓價或地價左搖右擺。

• 九龍東商業區是施政報告中的亮點,為本港增添多四百萬平方米的寫字樓面積。本港商界一直為寫字樓的問題而煩惱,香港商業要持續發展,就應該先解決寫字樓的問題。

• 我高興聽到公屋平均輪候時間三年的政策不變,有需要時建屋量更會調整。至於居屋,我歡迎復建決定,但在計算補價方面,新政策將單位購入時的資助額視為對業主的貸款,不會跟隨物業市場往後升值而調整,業主只需在公開市場出售單位前須償還有關貸款。將資助額視為貸款是雙重津貼,亦賦予居屋更大投資價值。

• 改變補價的方式,抽中者自然得益,但損失的是全體市民。與其如此,不如繼續沿用多年來行之有效的舊居屋政策,舊政策明顯更公平、合理。

環保問題

• 施政報告用了不少的篇幅去介紹環保的政策,可惜今年的環保措施新意不多,訂立空氣指標未有突破。

• 今年施政報告特別在環保產業上提出支持香港環保業界參與內地和海外的環保展覽會、貿易考察團及相關活動,並指措施將有助業界充分利用CEPA的安排,推動業界發掘商機。

• 本港政府發展產業側重於撥地、資助或政策的協助,這些措施雖然對業界有大幫助,但未足以令整個產業壯大。我希望環境局今次能做出成績給其他產業做帶頭示範。

• 推動減排一定要推動大型、持續及可以深入民心的教育及宣傳運動,向市民灌輸節能觀念,例如出入熄燈等簡單而有效的節能方法。當市民都能將節能減排當作生活的一部份,政府推動其他節能減排的措施時會事半功倍,阻力大減。

民生問題

• 施政報告當中有不少新思維的政策,例如長者兩蚊搭車、生果金可攜性的優化政策等,但這些一次過措施根本不能夠長遠解決香港面對最嚴峻的經濟結構與人口結構失衡的問題。

• 政府對產業發展嚴重失衡遲遲未有根治,加上無為香港人口政策提出妥善的配套措施,令香港不斷湧現大量低技術、低知識的勞動人口,貧富懸殊不斷加劇。政府有需要分析勞動人口結構變化,提早計劃開拓不斷窄化的產業,吸納不同的勞動人口。

• 政府提出六大產業,建議的本質及方向非常好,但主導角色不足,並無具體落實時間表,我建議政府以專局專組專人去跟進六大產業的發展。

• 政府應將經濟與人口結構相互失衡的問題結合處理。我希望政府成立高層次專組,為香港人口承載能力以及人口政策與產業發展作出研究,為未來人口定下上限,並按整體人口結構發展去開發產業,制訂就業、房屋、醫療、教育等各方面的政策。

• 政府應再研究其他種類的退休安排,以保障一些在現有制度下未能完全照顧的人士。為鼓勵基層工人自力更生,政府必須繼續以各種鼓勵就業的措施,像最低工資去支援在職貧窮人士,以工作福利取代純福利的思維。

醫療問題

• 本人十分支持施政報告表示當局正準備落實醫療保障計劃,以及適當運用為醫療改革預留的500億元提出財務誘因。醫保計劃的主要對象為有能力負擔私營醫療的中產人士,而這些人士大部分都要交稅。當局應積極考慮推行保費扣稅,紓緩這些人士在稅務上的沉重壓力。保費扣稅優惠亦會向市民轉達一個重要訊息,就是政府不單止口頭上支持,亦會實際地鼓勵為自己將來作出準備的市民。

• 雖然退稅無可避免會令社會失去部分公共資源,但估計開支每年將不超過兩億,對庫房影響有限。相反,稅務寬減可以推動市民自願為自己將來的醫療開支作出承擔,有病時亦不需要依賴公營醫療,屆時政府將會節省更多資源。最重要的是,當更多中產人士能夠享用私營醫療,就會騰出公營醫療系統的有限資源予最有需要的基層市民。

• 全球包括香港的醫療總開支近年急劇上升,單單是今年上半年本港的醫保索償額已經較去年同期高16%。但是,政府早在醫療改革第一階段公眾諮詢時已經提出要以500億元支持改革計劃,直到2015年計劃正式投入服務,期間超過7年。假若本港醫療開支每年上升10%,到2015年,500億元在醫療開支上的實際價值只值大約300億。因此當局需重新審視在2015年正式運用時,五百億是否足以持續推行計劃,以免辜負市民對政府能推行一個既可行,又可以持續發展的醫療保障制度的期望。

• 床位供應問題已經成為了香港私營醫療體系的大問題。近年本港私家醫院的床位嚴重短缺,有個別醫院去年的住院率高達百份百,病人要輪候病床或重回公院,極為不利醫保計劃,以至整體私營醫療體系的長遠發展。

• 四間新醫院預計在2017年才會開始營業,當局有需要盡快向市民交待患病的香港居民在這6年間有甚麼方法可以獲到私家醫院的床位,以及新私家醫院需要預留7成服務照顧香港居民,為何當局不立刻修例把同樣要求應用在現有的13間私家醫院上,而只會在2017年新私院營運時才考慮一併規管舊醫院。最後,當局為何在2012年的第一季只會批出兩塊土地,而非一次過批出預留予發展私家醫院的四塊,令四間新醫院能盡早投入服務。我雖然歡迎解決問題的長期措施,但短期問題亦不可不理,希望政府盡快推出解決方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