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et 1@4x

議會工作

《開拓本港土地資源》議案發言(2012.02.29)

陳健波議員就開拓土地資源議案於2012年2月29日立法會會議上發言

  • 近年本港住宅及商業用地供應不足,導致物業價格大幅上升,更影響到本港發展。政府推算本港人口將在2039年上升至890萬,加上經濟同步發展,本港未來需要增加4,500公頃土地應付實際的需要。
  • 為應付未來土地發展,政府已表示將全面檢視香港土地資源運用情況,並承諾以創新思維開拓土地資源,近日更開展優化土地供應策略公眾諮詢,提到目前六種供應土地的模式,包括更改土地用途、重建、收地、填海、發展岩洞、重用前石礦場。
  • 這六項供應土地的模式各有優點及限制,市民對部份模式有不同意見,特別在填海、收地及更改土地用途上存有好多爭議。我認為只要能夠顧及環境及保育,任何開拓土地的模式都應該考慮,而且應多模式並行,方可確保土地穩定供應。
  • 維港以外填海問題是優化土地供應策略公眾諮詢的重點,亦是爭議最大的模式。根據資料顯示,過去30年新加坡透過填海增加多達13,700公頃的土地,約佔該國原有面積26%。而澳門的面積在20世紀初只有1,100公頃,目前已增加至近3,000公頃,即是澳門約有三分之二的土地是由填海而來。相比之下,香港開埠以來填海所得土地只有6,824公頃,佔總面積6%。好多人以為香港的土地大部份由填海而來,想法明顯不算正確。
  • 同其他模式相比,填海有不少好處,例如土地供應量較有預算、可解決重建或剩餘的建築填料,同時填海得來土地是全新社區,規劃上會更容易。不好的地方就是可能影響到自然環境,是最多人反對的原因。自然保育十分重要,但政府提出25個維港以外的填海選址,相信並非全部地點都對自然環境有好大影響,所以社會人士不應一刀切反對,應該實事求是,只要政府能顧及環境保育,就應該支持在合適地點進行填海。
  • 另外較大爭議的模式就是更改土地用途及收地,可能涉及到不少鄉郊用地及農地的問題。政府數字顯示全港住宅用地只佔全港面積約7%,工商用地只約佔3%,農業魚塘用地約佔6%,而林地灌叢草地等所佔面積就高達66%,從數字上可以知道,香港發展的空間,其實遠比我們想像中為大。
  • 有分析指出,新界西北交通發展漸趨成熟,當港珠澳大橋落成後,發展會一日千里,區內有不少土地仍未開發,亦有不少已荒廢的農地及綠化地帶,只要政府能選擇部分合適、對自然環境影響較低的地方更改土地用途,一定可以為本港提供到大量土地,亦可以減低填海的需要。
  • 有議員擔心,發展荒廢的農地及綠化地帶會引發業權人破壞農地及綠化地帶,從而爭取發展為住宅用地。有關不法行為極有可能發生,但總不能為了一部份不法人士而阻礙本港發展,只要政府做好整體規劃的工作,加強打擊不法行為,問題可以得到解決。
  • 今日有議員提出發展邊境禁區用地的建議,有關建議的好處我不再重覆,只想強調邊境禁區用地可以用作工業用地,從而扶助高增值的工業發展,使香港的經濟多一項發展的路向,亦可以發展成為加強粵港兩地交往、融合的平台,實在是一舉多得,希望政府能夠認真考慮。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