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et 1@4x

議會工作

《致謝議案》議案發言(2021.01.20)

代理主席,香港先後受到社會動亂和新疫情打擊,社會經濟受到很大衝擊,很多行業都百廢待興。

政府為了防疫抗疫先後用了超過 3,000 億元救災,庫房自然大受影響。今個財政年度截至去年 12 月底,已出現 3,100 億元赤字,財 政儲備急降至 8,400 多億元,真是史無前例。面對如此惡劣的環境, 施政報告既要回應社會訴求,同時亦要為振興經濟做好準備,實際上有很大的難度和掣肘。不過,我認為今次施政報告在民生和經濟上亦有一些實際建議,很用心,有質素。目前最大的問題,便是如何落實有關建議,重建市民對香港的信心。

我認為今次施政報告第一個值得肯定的地方,便是從善如流。正如代理主席剛才所說,採納了建制派議員的建議,在目前香港政府財政緊絀的時候,擱置向財務委員會 (“財委會”) 申請開設首長級職位, 以便財委會騰出較多時間詳細審批市民關注的工程項目,令香港可以加快推動建設工作。老實說,現時很多市民失業或開工不足,在此情況下,政府若仍表示要開設高官職位,叫議員如何支持呢?所以,政 府迅速叫停開設首長級職位,財委會便有更多時間審批工程項目。製造基層職位絕對有必要,特首從善如流值得肯定。

此外,施政報告提及公營部門改革,要求精簡行政程序,包括落實精簡土地審批程序、加快地契修訂和其他審批,將目前架床疊屋的土地審批制度精簡化,大大加快推出土地時間。我發覺這一點在社會上沒有多少人討論,但我認為這差不多是整份施政報告最大的亮點。 為何香港現在推行甚麼措施都這麼慢呢?正因為事事架床疊屋,只有增加一些新的規管和程序,從來不曾簡化程序,令我們的工作得以加快。以前不能期望立法會要求政府改變,只有政府內部才知道甚麼地方需要改變。我認為這是整份施政報告最重要的一點,而且對香港的影響最大,但很可惜,社會對如此根本上的改變,竟然沒有討論,沒有人認為是好事。我覺得香港市民要真正看到問題癥結,並且肯落力推動政府做這些實事才會有用。

事實上,改革需要很大決心才能成事。取消或簡化過時的審批程 序,可以提高政府效率,減省所需人手,亦可讓市民感受到政府服務有所改善,實在是多贏局面。我相信政府現在做事,需要說服各級公務員打破傳統的工作慣例,接受新的改革,因為欠缺公務員的支持, 改革是很難成功的。改革從來不容易,但如果能夠根根本本地辦成這件事,對香港是大好的事情,絕對能夠提升香港的競爭力,而提升香港競爭力是香港現時最需要的工作,因為我們已蹉跎 10 多年時間,長時間內部鬥爭。現時政局比較穩定,我相信是時候大力研究如何加強競爭,才是市民之福。

此外,施政報告還有其他亮點,特首宣布覓得可以興建 316 000 個公營房屋單位的 330 公頃土地,可以滿足 10 年公營房屋的需要,較 2019 年的估算,足足增加 44 000 個單位。自從政府 2014 年公布《長 遠房屋策略》以來,今次是公營房屋供應量首次達標。事實上,社會在 2018 年經歷土地大辯論,但一直苦無對策,政府今次終於排除萬 難覓得足夠土地,一點也不容易,但很可惜,同樣聽不到社會有很多的掌聲。

雖然供應量要待 5 年後才會有顯著增加,因為建築需時,但對輪 候公屋的市民而言,始終是一大喜訊,同時為社會帶來正面信息,證明政府有能力提供足夠土地。如果政府推行如此重大的改革、推行重大改變社會面貌的工作,也得不到鼓勵,只有不斷的批評,我認為莫說是政府,即使是普通人也提不起勁工作。所以,我想香港市民真的要考慮一下,將來如果政府做錯、做得不好,例如防疫做得不好,大家便要批評,但如果做得好,亦要有一些掌聲,這樣才會比較公道, 而且讓願意在 “熱廚房” 工作的官員得到足夠的鼓勵,否則誰願意工作呢?他們全部都是精英,而且不愁找不到工作,但他們仍然願意留在這個 “廚房”,一定要有很大的服務心。這些優秀的官員,我們一定要支持。

我相信今次是扭轉土地長期供應不足的第一步,稍後政府繼續推動多項措施,包括發展棕地、土地共享、研究 “明日大嶼”、近岸填海和發展岩洞等。如果各項計劃都能夠成功落實,香港居住困難的問題可以得到逐步解決。香港社會必須明白,市民安居樂業,社會才會安定繁榮,香港將來才有希望。今次達標,相信政府已經用盡九牛二虎 之力,但最終解決香港房屋的問題,實在有賴整個社會的全力支持。

今次施政報告採納了我一向的建議,便是待疫情穩定之後,政府 需要推出大型海外宣傳推廣策略,向全球商務人士、投資者、研究人員和人才推廣香港。事實上,香港近年成為中美博弈的磨心,加上社會出現大型動亂,動盪不安,中央訂立了《香港國安法》,香港才得以回復平靜,但部分外國政府及政治組織大肆抹黑香港,國際社會極度關注香港的法治及營商環境。所以,我建議政府主動出擊,制訂詳細的解說計劃,向國際社會作出推廣,以鞏固本港國際金融及商業中心的地位。

事實上,香港若要維持國際大都會及金融中心的地位,吸引和挽留國際投資者非常重要。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最新資料,駐外公司由前年的 9 040 間下跌至 9 025 間,當中地區總部由前年的 1 541 間下跌 至 1 504 間,聘用總人數亦由 49 萬人下跌至 48 萬人;雖然整體跌幅 不算嚴重,但已響起警號。過去幾年,來港做生意的公司數目不斷上升,去年卻打破了持續升勢,由升轉跌,而且調查顯示有 4%的公司表明會遷出香港,有 21%的公司表明仍未決定是否留港發展,情況令人憂慮。所以,我希望政府能夠主動向國際投資者解釋香港的實況, 因為國際投資者得到有關香港的信息,其實大部分都很片面或者不正確。如果可以,政府應該當面解釋清楚,或許可以消除國際商界的誤解。同時,除了解釋之外,最好能夠大力推動總部經濟,例如效法新加坡的做法,為有意來港投資的人士提供貼身服務,爭取投資者來港,以換取投資者增聘更多香港本地員工。

代理主席,以下我想集中談談保險界關心的問題。保險業一直爭取進軍大灣區,以推動保險業持續發展。特首在施政報告中帶來好消息,特首 的大力支持為業界成功爭取 到就香港保險設立售後服務中心,已獲內地政府明確支持,將來可為持有香港保單的港澳和內地居 民提供諮詢、理賠及續保等全方位支持。此外,香港的私家車亦可進入大灣區,香港車輛將獲得 “等效先認”,業界對此深表歡迎,並且會利用是次機會,爭取打開大灣區的廣闊市場,同時繼續爭取其他大灣區計劃,包括醫保通計劃、壽險通計劃,以至中港居民可互相購買兩地保險產品等。事實上,有關計劃可以讓保險業作長遠發展,為本港 經濟作出貢獻,同時又能開創大量優質職位,十分值得我們爭取。目 前兩地正在商討有關細節,由於涉及相當複雜的法規、條文及日常的營運方式,所以我希望政府可以容許業界的代表 (即香港保險業聯會) 直接參與制訂工作,以確保有關細則切實可行。事實上,大灣區將來會有更多中港保險項目,實在必要有一個專業並能代表業界的組織參與各項商討渠道,我希望政府落實這項建議。

此外,受到疫情打擊,香港社會經濟元氣大傷,保險業亦難以避免。目前,內地客戶未能來港投保,對業界有很大影響。中港經濟息息相關,中港長期處於閉關的狀況,其實絕對影響着香港的經濟。香港本地市場有限,國內客戶對各行各業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客源。恢復通關對經濟至為重要,業界當然明白現時在 疫 情 持續爆發的情況下,不可能恢復通關,但希望政府做好防疫抗疫的工作,大家齊心抗疫,以求在疫情減退時,盡快做到疫情 “清零”,及早恢復兩地的經濟來往;希望政府為了恢復經濟,做好一切準備;更希望政府與內地有關部門商討,研究便利國內客戶購買香港保險的方法。是否一定要來港購買?還是可以有更好的渠道?例如在電子平台投保。

這次疫情嚴重打擊保險業,特別在長期保險方面,2020 年首 3 季新做保險的保費,比之前同期下跌了 29.4%,保費減少了 410 億元, 當中除了因為國內市民未能來港投保外,更因為保險業傳統上採取面對面的銷售方式;疫情之下大家都避免接觸,令銷售難以進行。面對這些經營困難,業界十分努力將危機化為契機。在保險業監管局的批准及協助下,業界推出網上或遙距銷售平台,銷售一些獲准的產品,包括醫保及延期年金,市場反應非常良好。業界希望將來繼續採用這種銷售方式,亦能夠與傳統的銷售雙軌並行,但亦要修改很多合規條款,而且需要龐大資金,所以我希望政府可以在法例上及審批方面配合。

施政報告亦提到政府應高瞻遠矚 ,更好地完善現行的政策及措施,為各行各業拆牆鬆綁。老實說,拆牆鬆綁對保險業而言是非常有 需要的。香港近年的營商環境有轉差跡象,保險業的經營很困難。近年監管機構的合規條款不斷增加,而且條款越來越 “辣”。保險業除了要支付高昂的合規成本,更被這些條款捆綁,直接影響我們的營運,希望政府能夠參考競爭對手新加坡的做法,即是說,一方面我們基本上符合國際的要求,但在這個框架之下,如何維持一個比較寬鬆的環境,以配合本地的實際情況,例如將追循的時間拉長,讓大家有更多時間配合,或者針對本地的實際情況作其他彈性處理,這些也是希望政府能夠做到的工作,這樣才可令業界有更大空間,亦能與國際競爭對手作比較。

最後,我還想說說疫情下令大批屬自僱人士的保險中介人受到嚴重打擊,各項防疫抗疫基金亦未必可以幫到他們。他們原本很多都是中產人士,平日交了不少稅,但很少享受到社會福利。目前疫情持續, 政府的救濟亦以基層及前線就業人士優先,故此這一批自僱人士受惠不多,他們目前已陷入財政困難及危機。我一再反映業界的苦況,希 望政府能夠體恤業界的情況,為這一批自僱人士及香港大量其他行業的自僱人士採取援助措施。多謝代理主席。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