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反對派的世界只有困難和危機,沒有機會和希望。反對派提出的所謂替代方案推行了 10 多年,結果全是死路一條,但他們要我們繼續碰壁,碰了 10 多年也不夠,還要多碰 10 多年,千萬不要提出新思維、新方法。如果我們讓反對派牽着走,結果肯定是原地踏步,一事無成。住在 “劏房” 的 20 萬人很可憐,沒有希望,而想入住公屋的 27 萬人和想買居屋的 20 萬人也沒有希望。但我今天不打算討論這些問題,只不過聽到有些人很過分的發言,令我沉不住氣要先說幾句,我會留待第四節才作詳細評論。
我現在想討論關於財經的部分。今次施政報告以 “堅定前行燃點希望” 為主題,行政長官解釋現在是時候 “議而有決、決而有行”。如果我們再蹉跎歲月即反對派最喜歡做的事受苦的會是居於擠迫和惡劣環境的家庭及基層勞工。我認為這種分析一語中的,說中香港目前情況的根源,即 “說了當做了”、”困難當答案”,然後便說甚麼也不要做、甚麼也有危機,再指責政府做得不好,但又不許政府推出新措施。反對派只會不斷批評,以此作為營養繼續維生。其實他們對不起自己,因為他們解決了自己的生活,卻未有解決香港的問題,而且只生出更多問題。如果他們繼續提出歪理,令市民誤解政府,拒絕支持正確的方法,只會令香港永遠無法解決問題,他們又於心何忍呢?
施政報告亦以不拘一格的大量嶄新思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市民 “燃點希望”。其實我相信如果我們真正做到 “決而有行”,香港人便能願望成真,人人安居樂業。
我會集中談談保險界關注的問題。今次施政報告談及保險業的發展,建議以稅務減免的方法推動海事保險及承保專項保險業務,同時會修改相關法例,容許在香港成立專為發行保險相連證券的特殊目的公司,例如巨災保險,深化香港市場的風險管理工具。這些措施旨在加強香港作為國際保險樞紐的地位,提升香港保險業的競爭力,保險業界深表歡迎,亦證明政府已察覺問題所在,相信業界會積極和認真地開發相關業務。但如要振興保險業,令香港成為國際樞紐,其實我們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老實說,過去 10 年,香港逐漸失去國際保險中心的地位,不少國際再保險公司和國際經紀人公司也將其總部遷往新加坡。政府現在積極重建香港保險樞紐的地位,當然是正確的一步,但其實困難重重。香港的人壽保險發展良好,但一般保險發展卻停滯不前,主要因為多年來一般保險只專注本地業務,即所謂打 “本地波”。但現在我們 要爭取國際商機,包括發展海事保險、巨災保險、專屬自保,以及發展大灣區和 “一帶一路” 的保險機遇等,這些均是打 “世界波”,需要大量保險專家,要有能力處理極大型工程項目及專項保險經驗的人才。由於香港打了多年 “本地波”,根本缺乏這類人才,所以要重建香港保險樞紐的地位,首先要吸引能夠打 “世界波” 的人才匯集香港。
如要成事,我們必須先吸引大量國際保險公司、經紀公司及再保險公司來港設立地區總部,由這些公司聚集各類國際保險專才來港,這樣才可壯大香港的保險業務。然而,要吸引國際保險公司來港並非易事。我們的競爭對手會不惜一切爭奪商機,以極為優厚的條件招攬國際保險機構到當地設立地區總部。我們在這種情況下便有數家國際保險公司被搶去,而最壞的是當它們遷離後,下一步通常便會將生意和人才全部帶走,因而令香港的國際保險業務不斷萎縮。
因此,我們應該借鑒其他國家如新加坡的成功例子,填海亦如是。我們應以主動的態度和財政誘因吸引國際保險公司來港設立地區總部,除了提供稅務優惠外,還可推出優惠計劃,即所謂 tailor-made (針對性) 的措施。地區總部如能為香港作出指定貢獻,例如創造出某個 數量的職位或吸引到某個數量的人才,政府便會以特惠條件吸引它們來港。我們一定要做得很貼身,才有機會取勝,因為對手會無所不用其極地吸引它們。
此外,我們亦要加緊培養本地保險業的新血。我們現時面對青黃不接的問題,尤其在專業範疇如承保、理賠、合規審查等,均出現人才短缺的問題。大家也很擔心,如果我們不培養接班人,將來必定會嚴重打擊保險業的發展。政府在 2016 年推行了為期 3 年的提升保險業人才培訓先導計劃,計劃將於數月後結束。我希望政府檢討這項計劃,考慮應否將之恆常化,確保本港有足夠人才面對將來的挑戰。
剛才有很多議員批評施政報告內所有與大灣區有關的均是壞事,目的是讓內地人湧入香港。但我認為這種評價其實不太公道,因 為這始終是巨大的商機,他們自己不爭取、要蝸居在香港是他們的問題,但社會和時代不會等人,必然會繼續發展。無論他們如何大聲疾呼、說一大堆空話和事事也說 “本土”,我們亦會融入大灣區。這是無可避免的趨勢,亦是為香港年青人提供更多機會的唯一途徑。當然,如果年青人只顧上網、事事批評或看一些無無謂謂的網頁,當然是死定了。無論有沒有大灣區,他們也只有死路一條。如要力爭上游,必須加強自己的競爭力和發奮圖強,才能得到機會。
保險業其實對大灣區抱有很大期望,早前曾提出一些建議,包括推出大灣區 “醫保通”,透過互聯網向大灣區居民銷售合規格的醫療及危疾保險。這項計劃除可協助香港保險業進軍大灣區、發展新型的粵港商貿合作模式外,更可協助開拓保險科技,可謂一舉多得。我們同時亦提出另一項建議,由於現時香港已向國內人士銷售了 170 萬份保單,所以我們認為有需要在大灣區設立服務中心,為內地投保人士提供一站式服務,方便他們申報、索償、理賠、繳交保費等。目前,大灣區的規劃仍在進行中,我們希望政府能夠跟進我們的建議。這些建議雖然比較破格,但我相信對香港的發展有極大裨益,亦可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故希望政府努力爭取。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施政報告指出為進一步協助工傷僱員,政府 正研究新措施,考慮透過私營醫療為工傷僱員提供適時及高度協調的治療及康復服務,令他們早日康復及重投工作。我樂見政府的決定, 而事實上,我們是這項 initiative (新措施) 的主要推動者,因為我們多年來也提出同一建議,並在 2011 年與香港中文大學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合作推出骨科工傷康復計劃,由私家骨科醫生而非政府醫生進行治療。這項試行計劃有 200 名工傷工人參與,由骨科醫生作為協調者,為工人進行 MRI (磁力共振) 等數項檢查作早期介入,並協調病人接受其他專科治療。結果,計劃取得明顯成效,所有工人的病假時間平均減半,例如原本預計放取 1 年病假的工人,全部平均只需 6 個月便可復職,令僱主、工人和社會同時受益。因此,政府現時採用的這種做法相當正確,以新方法處理老問題。我亦希望香港將來可發展出 一所供大眾使用的公共工傷康復醫療中心, 而我亦已多次向政府反 映,希望沿此方向繼續推動,便能真真正正為工人帶來最大益處,因為當工人受傷,收入便會減少,家庭亦會受到傷害。如能盡早讓他們復職,才能真真正正為他們及其家庭提供協助,所以我希望政府能在這方面繼續努力。
我謹此陳辭,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