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謝代理主席。 香港公營醫療系統一直以價廉物美而見稱,市民只要支付低廉的醫藥費用,就可以享受到國際級的醫療服務, 所以一般市民患病都選擇公營醫療。 目前香港約有一半醫生是私人執業,但卻有九成市民患病會選擇公營醫療, 所以難怪專科門診服務的輪候期長至無法接受。
事實上,醫療問題已經困擾香港多年, 現在新一屆政府上場,特首在施政報告中,表明要改變現行醫療體制,由目前以治療及醫院為主的格局,改為以預防及以社區為中心的體制,會投放更多資源來推動基層醫療。 我相信新政府不怕艱辛,夠膽提出根源性改革, 足以反映出特首要解決問題的決心。
其中,政府將會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先導計劃”),先由地區康健中心識別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然後安排私家醫生持續治療, 政府會資助一半費用。 參與計劃的市民無需排隊等候專科門診,確實可達到公私分流的目的。
事實上,我相信今次新政府是有決心、有能力,去落實特首提出的醫療改革。 目前,先導計劃仍未有具體詳情,但有一些細節,醫務衞生局應該留意。 參考早前的經驗,先導計劃要成功,必須有足夠的吸引力。 患者不願意離開公營醫院,是因為公營醫療質素高,而且“包醫到底”, 所以先導計劃要有吸引力, 政府應保證參與計劃的病患者,即使在私家覆診,仍等於留在公營醫療系統中, 容許病者有需要時可轉回公營醫院診治,而不需額外輪候時間, 讓參加者相信,參加先導計劃不等於被排除於公營醫療之外,這樣大家自然有信心加入。
另外,先導計劃會資助一半費用, 其實公營醫療中很多中產的病人不選擇私營醫療,主要是擔心無法長期應付高昂的醫療費用, 但他們同時亦十分不滿公營醫療體系等候時間長。 現在政府資助他們向私家醫生求診,而且在有需要時可以轉回公營醫療,正好配合他們的需要。 所以,政府制訂具體詳情時,可以多考慮中產人士的 情況,計劃重點應是吸引這批人士。 此外,政府建議提到,會安排確診的新症參加計劃, 我認為應該同時准許已在公營醫療接受治療的病人,亦可以參加先導計劃, 目的是盡量容許更多中產人士參加先導計劃,盡量把公營醫療名額留給基層病人。
要解決香港的醫療問題,其實需要從根源入手,即是要增加醫療的硬件和軟件。 現時政府全力推動第一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未來5年會增加4 600張病床。 我希望政府擴建醫院的同時,投入更多資源,用於購買更多醫療器材,因為現時非緊急病人輪候電腦掃描、超聲波等診斷,往往要很長時間,有機會延誤治療。 所以,政府要藉着今次機會,購買更多醫療器材,以期增加相關服務的名額。 當然,有硬件亦必須有足夠軟件, 政府必須大力招募或培訓各類醫護人員,包括繼續招募海外醫生來港工作,以配合社會的需要。
多謝代理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