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階級是香港的中流砥柱,為社會付出多,但社會給予的回報少。過去環境好的時候,中產一直默默耕耘,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但時至今日,社會和經濟環境都變差,中產的負擔越來越重,升職加薪的機會亦大幅減少。難怪近年有不少中產訴苦,說自己即使月入五六萬元,卻只是勉強足夠生活,希望政府可以幫忙。很多人都不明白中產人士的苦水,為何月入五六萬元仍然只是勉強夠用呢?其實,他們的開支,是可以估算的。中產家庭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們沒有資格住公屋或居屋,住屋開支龐大,夫婦都要工作,上班的開支不能節省,子女的生活費、學費和聘用傭工照顧等開支又佔一大筆。中產一般不願意住公立醫院,大多數會購買醫療保險,同時又負責供應父母,最後還要交稅。這些帳項合起來便是大數,而且尚未計算娛樂或非必要開支,例如旅行甚至供車費用。所以,中產家庭訴苦,有他們的原因。
坦白說,政府過去的政策一直以扶貧為核心,甚少考慮中產的問題。在回歸前,政府鼓勵中產自己解決問題。當年經濟高速增長,中 產人士有大量上游機會,同時市場投資回報亦遠比現在好,的確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不過,在回歸後,世界經濟起了很大變化,本港經濟逐漸成熟,上游機會大幅減少,投資回報亦越來越差,而且樓價及租金越來越高,令中產的處境越來越困難。即使政府為中產提供一些紓困措施,例如退稅和寬減差餉等,所起的作用相當有限。
對中產人士而言,享受不到福利已經很委屈,他們還要繳付很重的稅,負擔很重。當然,如果只談薪俸稅,香港稅率的確較歐美為低,但相比基層市民,中產的稅率則高得多,而相比富裕階層,中產的負擔又明顯較為吃力。再者,中產還要付出其他間接稅,包括一切與地產有關的稅款,例如差餉、地租、印花稅及物業稅等,而在高樓價下,中產買樓或租樓變相要繳付很高地稅。另外,中產駕車人士,亦要繳交昂貴的牌費和燃油稅。所以,本港表面上實行低稅制,但中產要繳納的直接或間接稅,合起來其實相當重。
所以,中產人士的怨氣上升是有原因的。我支持成立中產事務委員會,全面檢討中產政策,為他們創造更公平的環境,疏導不滿情緒。我認為其中一個討論重點是,考慮到中產享受不到房屋和長者等福利,甚至沒有使用公共醫療及教育服務,政府應為他們提供針對性的 福利。我建議,一個方法是為他們提供保險的扣稅安排。
中產普遍喜歡購買人壽保險、退休保障和醫療保險,為自己的將來做好準備。如果政府為人壽、醫療保險和退休年金計劃等提供扣稅 安排,中產便能直接得益。而政府實際上亦不會有太大損失,因為付出少許稅款便能鼓勵中產為自己打算,減低將來對政府的依賴,正正是 “除笨有精”。
政府亦已經公布自願醫保計劃的具體方向,稍後將會提出詳細的建議,醫保針對的目標正正是中產階級,而計劃亦將會提供稅務優惠。不過,計劃沒有原本說的 500 億元資助,亦沒有高風險池,令人 擔心吸引力不足。所以,我希望政府能夠為計劃提供更多的經濟誘因,例如提出具吸引力的扣稅方法,才能吸引更多中產人士參加。
中產除了關注醫療等問題,還很關注交稅的問題。剛剛發表的財政預算案 (“預算案”) 提出擴闊薪俸稅的邊際稅階,減輕 130 萬名納稅 人的負擔,絕對是惠及中產的政策,值得支持。同時,預算案宣布成立稅務政策組,全面審視稅務問題,我希望有關研究能夠包括中產稅務負擔的問題,並提出長遠紓減他們經濟壓力的方案。
主席,全球經濟環境陰晴不定,目前表面很平靜,但美國、歐洲、內地及香港的經濟都深藏危機,前景不容樂觀。假如再次爆發金融危機,我希望政府除了會為基層市民推出紓困措施外,亦會考慮中產的困境,同時推出協助中產的紓困措施。
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