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自特區政府成立以來,施政一直不太暢順,推動政策時舉步維艱,甚至出現不少失誤情況。我相信出現這種情況是由於很多不同因素。除社會對施政爭拗不斷外,政府架構內亦存在着一 些深層次矛盾。今天的議案辯論是促請政府重整架構,我認為如果我們不正視這些深層次的問題,單單重整司局長的架構,只可以解決一些表面問題,實質問題仍然未解決。事實上,政府過往亦曾推行架構重整的改革,最大的重整便是前特首董建華引入高官問責制,當時是 解決了一些問題,但根源仍未解決,所以新問題不斷出現。
談到政府架構內的深層次矛盾,我相信一個大至有 18 萬人工作的機構,一定存在很多大大小小的矛盾,這些可以留待專家研究。我想說的是一些連我們局外人也看得見的問題,便是問責官員和公務員的關係。首先,我必須聲明,我相信香港公務員是廉潔奉公、效率高和忠於職守,我說的是針對架構內的問題,並非針對人。
香港現行的制度,司局長雖然是決策者,但每次特首換人,都可能換人,而長遠留守架構內的反而是負責執行政策的公務員,所以公務員團隊對施政有極大的影響,實際上是公務員治港。施政出現問題,有關的司局長當然責無旁貸,但負責的公務員其實一樣有責任, 除非有關的局長真的是剛愎自用,獨斷獨行,完全不聆聽公務員的意見。
目前的矛盾,是一方面問責官員是決策者,但任期有限,掌握的事比較有限,另一方面公務員雖然只是執行者,但長時間留在部門內,有延續性,而且掌握內部的資料和熟悉人事關係,還有執行者的實權。簡單來說,問責官員有責有權,但要真正執行政策,一定要借重和透過公務員。如果雙方不咬弦或不合拍,沒有公務員全心全意的支援和執行,政策即使多完善,也難以順利推行。
談到這裏,大家可能會聯想到英國 BBC 著名電視劇 “好的,部長” (Yes Minister),這是一齣諷刺式的喜劇,內容有關主角擔任部長期間如何管理他的部門,當中有很長的篇幅談到部長與英國文官的矛盾。部長滿肚大計,但文官卻認為不切實際,甚至不做不錯,於是口說支持,但背後卻利用種種行政和文書的問題,企圖拖延或擱置工作,令工作不了了之,或製造很多新的架構,務求將部長架空。這位部長表面糊塗,但常常出奇招與文官鬥法。這齣喜劇是諷刺當時的英國政壇,情節雖然惹人發笑,但內容是參照當時政府真正的實際情況而編寫出來的,像真度極高,所以一直備受政界重視,據稱是港英年代高級公務員必須觀賞的教材。
我今天並非要批評公務員,我只是想指出,在這種制度下,很容易令問責官員及公務員處於對立面,或者出現不咬弦的情況,這是制度引發的矛盾。公務員雖然不會違背問責官員的決定,但政策未能得到公務員全心全意支持,最後推動政策一定會大打折扣。所以,香港現行的制度需要不斷磨練、不斷優化,才能發展出一套合適的架構,但我認為需要花很長時間來磨合。
眾所周知,行政長官的選舉現在已經正式展開,新任特首將會誕生。我相信要令施政更暢順,我們有很多工作可以做。第一,在委任新局長時,除了要考慮個人能力和經驗外,還必須考慮他有否能力團結公務員隊伍。過去委任局長時,似乎沒有把這一點列為必要條件,但正如我剛才所說,局長必須具備這項能力。今時今日,局長已經不是技術官僚,還要有高度的政治技巧,團結人心便是其中一項重要的技巧。
第二,政府應該明白,隨着社會越來越開放,政府施政的阻力只會越來越大,推行政策不會再一帆風順,政府除了繼續進行之前的諮詢工作外,還要明白 “欲速則不達” 的道理。工作要做得更深入,政策要做到兩手甚至三手準備,因為現在很多政策在諮詢時沒有太多人有問題或沒有甚麼大問題,但到立法會內表決時,很多人才會提出問題。如果政府沒有兩三手準備,政策很容易會在最後關頭才失敗。
第三,政府必須努力改善行政立法關係。目前,政府和反對派議員的關係惡劣,導致通過法案和撥款申請均遇到很大阻力,這點我無需多言,我希望新屆政府能夠設法改善。第四,議員可以批評政府工作做得不好,但議員有否自行反省呢?議員自己的工作是否做得好呢?我希望立法會議員明白,政治是妥協的藝術,大家為社會做事, 如果一直堅持己見,社會是不會得益的。如果新一屆政府願意與大家修補關係,我希望大家能夠認真考慮。
我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