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et 1@4x

議會工作

《“推動醫療改革” 議案》議案發言(2019.06.06)

主席,近期香港推出了自願醫保計劃,不少中產人士對 計劃很有興趣,社會上的討論亦相當多,反應較我想象中好。自願醫保可以幫助市民,當然是好事,但這種情況亦反映市民對公營醫療系統的失望,有能力的都希望可以改投私營醫療系統。

香港醫療技術一直處於世界水平,但公營醫療服務質素卻一直為市民詬病,包括輪候服務時間太長及治療時間太短等。我相信導致此等弊端有兩個基本的原因,第一是病人太多、醫護人員太少。公營醫療資源不足,人手亦不夠,直接令到病人需要輪候很長時間,而醫護 人員疲於奔命,自然亦影響治療質素。有醫學界人士指出,香港醫生為每個病人診斷的時間大概不及美國的三分之一,可想象治療質素一定會受影響。

第二,香港缺乏基層醫療服務,待市民患上重病後才安排治療, 結果正如今天議案所說,市民難以 “病向淺中醫”,加重了專科醫療的壓力和需求,令到專科的輪候時間越來越長。

資源緊張是可以解決的。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近年已經大手投入資源,協助改善目前的情況,包括預留 3,000 億元籌備第二個十年醫院發展計劃、100 億元作為公營醫療撥款穩定基金,以及 50 億元更新或添置醫療設備等。雖然有關措施不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但我們看到政府願意為醫療撥款,提供更多資源解決問題,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不過,醫護人手短缺才是目前最大的困難。引入海外醫生的爭議已經持續多時,我只想強調,新加坡每 1 000 人有 2.4 個醫生,德國有 6 個、美國有 3.4 個,香港只有 1.9 個。如果我們要追及新加坡的 水平,其實是欠缺了 3 400 個醫生。我們沒可能在短期內找到這麼多醫生,所以,引入海外醫生是唯一的解決辦法。

參考新加坡的模式,把全球頂尖醫學院納入認可名單,名單上的畢業生,只要在新加坡公營醫院受監察之下行醫一段時間,就獲批私人執業資格。這個制度在新加坡已經運作了 10 多年,沒有發生大問題,最近當地醫生數目增加了,他們甚至可以刪減名單上的學院,收緊大門。我希望醫學界認真考慮這些方案,甚至可以提出優化方案讓社會討論,否則根本不可以解決問題,市民繼續受苦,醫生亦不好受。

今天的議案亦提及公私營醫療協作的問題。香港在 2005 年已開始研究醫療融資,並提出了一個大型的醫保計劃,我當時亦有參與。 當時建議由政府注資 500 億元,資助年青人投保,又會成立高風險池,協助長期病患者投保,以及用套餐式收費 (diagnosis-related groups, DRG) 規範醫療收費。由於預計會有很多市民參加,又有政府資助,保費定價將會更吸引,可以把不少病人分流到私營醫院,減低公營醫院的壓力。

很可惜,最後不知為何,政府抽起了 500 億元資助,使計劃失去了投保資助及高風險池項目。現時推出的自願醫保計劃,實際只對醫療保險計劃作出優化及規範化,完全沒有涉及另一個很重要的範圍, 就是醫療收費的問題。政府為參加計劃的市民提供稅務優惠,雖然受到歡迎,但始終及不上原本的方案吸引,相信難以起到大規模公私營 分流的作用,我們亦失去了一次醫療改革的契機。不過,這些已經過去,我們應該繼續向前看。正如李國麟議員提出的修正案,我們應該繼續推動醫保計劃,促請政府增加經濟誘因,鼓勵市民參加計劃,盡量把有能力的市民分流到私營醫療系統。

此外,自願醫保計劃反應熱烈,本港亦有需要盡快興建更多私營醫院,以應付日後的需要。政府最初提出醫療融資方案時,同時提出了私營醫療的配套方案,包括發展私營醫療產業、推出套餐式收費。可惜,私營醫療產業發展並不理想,至今只有一家新的私營醫院落成,另有一間大型醫院在興建中,相信難以應付將來的需要。

要自願醫保計劃做得成功,市民真正可以受惠,一定要有更多私營醫院提供足夠的病床,同時亦需要推行套餐式收費,增加市場的透明度,避免醫療通脹不斷上升。目前醫療通脹比一般通脹高,如果醫療通脹繼續失控,將直接令到保費不斷上升,對醫保計劃構成重大影響。現時自願醫保計劃反應不俗,預計將來會有越來越多市民參加, 屆時市民有醫保,但醫院沒有足夠床位,無法滿足市民的需要,可能又要大排長龍,而且醫療收費亦一定會飆升。因此,我們現時必須做好配套工作,繼續推動私營醫療產業,而且要重新考慮引入套餐式收費。

我謹此陳辭。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