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et 1@4x

議會工作

《”推動跨境醫療合作“議案》議案發言(2022.11.24)

多謝主席,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成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督導組”, 其中一項任務就是進一步打通大灣區人流、物流、資金 流、信息流,以推動大灣區城市間的互聯互通和融合發展。 事實上,大灣區的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目前已有超過53萬人長期居於廣東省。 隨着日後的發展,一定會有越來越多人到大灣區工作、經商、安老和學習, 他們在生活上會有各式各樣的需要,包括醫療問題。 今天由黃國議員提出的“推動跨境醫療合作”議案,希望能夠解決港人在大灣區的醫療問題,而我相信這是一個很實在的問題。 要推動大灣區融合,政府必須正視這個問題。

香港人到大灣區生活居住,有時難免會患病。 如果每次都要回港就醫,便不能安心生活。 我認為大灣區融合不應是片面性, 如果只提供營商、工作、學習、安老上的便利,其實並不足夠, 生活上的便利——特別是醫療問題——同樣重要。 融合應是全面性,在大灣區生活的港人要真正融入當地生活,醫療也應互聯互通,否則便失去意義。

今次疫情突顯出跨境醫療的重要性。 由於長時間無法直接通關,不少長期病患者未能回港覆診。 因此,政府在2020年11月推行特別支援計劃,資助病患者到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覆診。 據了解,該計劃已有數以萬計人次參加,反映需求非常大。 另外,政府早於2015年已讓香港長者在港大深圳醫院用醫療券看門診,反應相當理想,亦已改為恆常化計劃。 今天的原議案建議將特別支援計劃恆常化,甚至擴大範圍至專科手術,以及擴展計劃至大灣區的其他三甲醫院。 最後,原議案更建議政府讓長時間輪候公營醫療的香港市民轉到大灣區求診。

我認為這些建議比較進取,但值得政府認真研究。 把特別支援計劃恆常化,從資源的角度來看,這些病患者都是香港人,可以享受公營醫療服務, 無論在香港或大灣區就診,大部分費用均由政府“埋單”,而大灣區的求診開支一定會比香港便宜。 因此,如果能夠提供同樣的醫療質素,市民又願意“北上”,這個建議會是一個好選擇。 同時,香港人口將急速老化, 雖然政府現在不斷增加醫療人手及設施,但是否能夠滿足將來的需求仍然是未知數, 所以政府不應排除任何可以分流病人的方案。

不過,如果從制度的角度來看,跨境醫療融合會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更要建立互聯互通機制,包括兩地醫療系統信息流通、病歷互認,以及得到大灣區三甲醫院的支持及參與,而這些工作均需兩地政府協商。 事實上,深圳政府去年已推出多項措施,以推動大灣區跨境醫療,讓深圳人看香港醫生,亦協助港人到內地就醫。 故此,香港也應盡快與內地協商建立跨境醫療機制,以及保險通的安排,包括讓醫療保險在內地與香港互通。

另外,國家近年研發新藥的工作可謂突飛猛進,研發出不少癌 症及罕見病藥物,效用不遜於外國藥, 最重要的是價錢遠遠比外國藥便宜。 香港不少病人負擔不起貴價的自費藥物,也想試試國產藥。 目前,政府有意讓國家藥物來港註冊銷售,但始終有層層關卡,需要耐心等候。 而且,本港醫療界未必掌握這些國藥的特性,亦未必接受這些國藥。 如果大灣區建立跨境醫療機制,有需要的病人如果負擔不起自費藥,便可考慮“北上”求診,直接接受國產新藥的治療, 或可為康復帶來新希望。

多謝主席。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