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1970年代、1980年代時,職業教育其實都頗為盛行, 但隨着工業北移、香港發展為金融中心及大學學位大量增加等因素,家長都希望子女升讀大學,以求更好的出路, 以致職業教育無人問津,最後逐漸式微,而香港產業結構亦變成傾斜於金融及專業服務業, 結果青年人出路變得狹窄,上游機會亦漸漸減少,香港經濟亦漸漸失去平衡。 為了香港的持續發展,香港近年大力發展創科產業,而以創科為核心的“再工業化”亦事在必行, 所以現在是時候推動職業教育,配合香港未來的發展。
事實上,並非人人都適合當醫生、律師、會計師, 我們應該按照子女的興趣、能力,決定發展方向。 正所謂“行行出狀元”,但很多父母認為職業教育是“低人一等”,不願意讓子女入讀。 所以,要推動職業教育,首要的工作是改變過時的觀念,爭取市民的認同。
要改變市民的看法,最好就是參考德國的職業教育, 我今日提出的修正案,就是要與大家分享一下德國的成功經驗,希望政府能夠從中借鏡。 我曾經出任德國公司香港分公司的總裁多年,經常要去德國工作,所以對德國職業教育有深刻印象。 德國職業教育可以說是世界第一, 每年會約有一半學生,在升讀高中時選擇職業教育,其中包括著名的雙軌制,即學生一邊去學校上課、一邊去企業接受培訓, 由於時間所限,今日不詳談,我集中討論如何參考德國經驗,改變市民對職業教育的觀念。
德國人傳統重視工藝,社會一直會尊重各行業由學徒出身的技術人員, 他們擁有扎實的專業技術,很多人收入都高於大學生。 每個行業都力求專業化, 他們由工作服裝、工具,以至工作態度都一絲不苟,予人極度專業的感覺, 不少畢業生日後能夠晉升到管理層,甚至有畢業生曾當上德國總理, 所以受到社會認同,家長都願意讓子女入讀。
事實上,我多年前已經建議,香港建造業應該學習德國模式,包括加強各工種的技術含量、改善工作環境、穿上專業的工作服及考取專業執照, 而近年建造業亦逐步朝向類似的發展,目前已吸引更多青年人入行。 所以,香港職業教育朝專業化發展,一定可以爭取社會的認受性,加上吸引的工資,有助改善“低人一等”的印象。
另一方面,德國職業教育亦有進修階梯,學生日後可以取得學位甚至工程師資格,前途十分廣闊。 學生完成高中程度的職業教育後,可以入讀應用科技大學,修讀學位課程。 即使不入讀大學,亦可以透過考取專業證書,得到等同學位的資格。 老實說,如果香港家長知道入讀職業教育,都可以得到學位,當工程師或更高的管理層,一定會對職業教育另眼相看。 所以,香港推動職業教育,必須同步設立進修階梯。
主席,德國職業教育其實十分複雜,並非所有部分都適合香港, 但當地的專業化路線及進修階梯等層面,我認為十分適合香港,絕對值得政府詳細研究。
多謝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