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et 1@4x

議會工作

《推動全民驗身及鼓勵市民多做運動》(2009.03.11)

2009年3月11日(星期三)舉行的立法會會議「推動全民驗身」議案辯論

陳健波議員的原議案

鑒於本港人口老化,將會對醫療體系構成重大壓力,而一般市民往往忽略定期進行身體檢查的重要性,當病情惡化時才求診,既影響治癒的機會,亦令公營醫療開支大增;本會促請政府重新全面規劃預防非傳染病和推廣健康的政策,包括

(一) 盡快研究逐步及有系統地為香港居民定期進行基本身體檢查,透過及早診斷和治療來預防疾病;

(二) 同時為不同的高危組群制訂合適的健康檢查方案;及

(三) 推動健康生活及健康教育,全方位鼓勵市民多做運動,讓香港發展成為一個真正的健康城市。

陳健波員動議通過議案的發言:

我動議通過印載於議程內的議案。我今日提出的動議,是要推動全民驗身及鼓勵市民多做運動,其實這些建議背後有一個共同的理念,就是要建立一個健康的社會,在這個社會裡,市民崇尚運動注重健康,人人都精神奕奕,努力為自己的幸福而拼搏。或者有人會認為太過理想化,但我的確相信會有這樣一個社會,只要我們肯下決心朝著目標去做!

我是一個注重健康生活的人,並且一直都相信,人生最大的投資就是健康。我並且身體力行,每周例必跑步3次,每次30分鐘以上,平日多食生果及麥片,每晚盡量11時前就寢。健康的生活習慣,令我近三十多年都好少需要放病假,亦令我深信健康的生活模式,會適合其他香港人。所以,我加入立法會後,將近年所思所想,作一整理,便以此作為我議員生涯中第一項議案。

好可惜,近年香港人變得愈來愈不健康,無論是基層或中產人士,近年都飽受生活帶來各方面的壓力,自然健康情況會變差,而且亦減低對健康的關注。事實上,現今很多人都會在50歲之前,為了努力賺錢而犧牲自己的健康,但當他們到了50歲,卻用盡他們所賺取的金錢,去換取他們的健康。

與此同時,香港人口老化日益嚴重,估計長者(65歲或以上)的比例,由2007年每8人中有1名長者,逐步增至2033年每4人中就有1名長者。在這些因素影響下,醫療經費必然大幅增加,撇除通脹因素,公共醫療開支會由04年約378億元,增至2033年的1866億元。醫療開支增幅之大,已到令人憂慮的地步,我們實在要為子孫做一點工夫。

今日有4位議員提出修正,當中以梁家騮議員的修正最為吸引我。梁醫生是醫學界的精英,他的修正必然是真知灼見,而其實我們目標都很一致。稍後我會解釋全民驗身及鼓勵市民多做運動的一些建議,但我想在此強調我建議的大方向是較宏觀性,以整體社會利益為著眼點,亦務求簡單可行,我甚至認為不必拘泥政府如何去做,總之政府肯踏出第一步,逐步落實全民驗身的建議,總好過裹足不前。

我想先講一講全民驗身的好處。我知道有醫學界人士對全民驗身有保留,甚至有意見認為要花費大量資源,而得出的結果往往並非百份百可靠,所以不做驗身好過做。我並不同意有關的看法,他們只是從醫學技術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並沒有考慮到社會整體的宏觀效應,是典型的只見樹木不見樹林。

我認為全民驗身的好處,除了可為市民提供個人最新的健康資訊外,還可以提醒他們關注自己的健康。香港有不少市民對自己的健康一直不聞不問,他們未必不愛惜健康,可能只是以為自己身體好,無必要驗身,或者不想面對現實,採取迴避態度,以為不聞不問就沒問題。其實當他們驗身後,發現身體出現毛病,可以及早接受治療,而即使未出現毛病,單單健康數據不理想,亦往往能促使他們為了健康而改善生活習慣,以及願意在往後的日子接受驗身。畢竟,沒有人不重視自己健康,問題是有沒有人話給他們知,他們的健康有問題!

全民驗身的另一好處,就是可以讓市民了解更多貼身的健康的知識。香港雖然是資訊發達的城市,但仍然有很多人對基本健康資訊不甚了解,驗身可以令市民更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從中可以吸收到健康資訊,而醫護人員會協助指正他們的不良生活習慣。同時,市民掌握自己的健康資料,將來再驗身時,就可以將新舊資料作出比較,從而知悉健康有沒有惡化。

經過諮詢各方面的意見,我決定提出一個簡單可行的全民驗身方案,目的是希望政府最終能落實執行。目前,香港的慢性疾病,8成病人為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臟病患者,所以要做如此大型的驗身活動,可以先做血壓、血糖及膽固醇的測試,其他的項目可以等全民驗身計劃開動後,再作詳細研究。由於公營醫療機構未必能應付,所以我建議仿效長者醫療券的做法,政府向合資格人士派驗身券,再由有關人士到私人醫療機構驗身,政府只負責撥款及監察的工作。 基於資源有限,驗身的對象可列為40歲或以上人士,根據統計處的資料,40歲或以上的人士全港約有350萬人,而當中已有約100萬人為長期病患者,大部份患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臟病,他們正在接受治療,沒有需要參加基本的驗身計劃,所以參與計劃的人士約有250萬人。我調查過市面上有關項目的收費,大約在250元左右,即總共的開支約為6億2千5百萬,如果分3年來做,每年的開支只約2億元。當然,如果真正推行有關計劃,需要與服務機構商議收費水平。

政府用於治療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臟病的開支,據估計每年高達70至80億元。另外,香港中文大學與聯合醫院進行的一項研究結果推斷,糖尿病於2006年可能為社會帶來超過100億元的經濟損失,當中包括住院及醫療費、損失生產力及提早退休等直接或間接的開支。驗身計劃應可以令高危人士及早警覺,讓他們透過運動及改變壞習慣的方式,減低病發的機會,實際上會大幅減低醫療的開支。

當局同時可以將今次的計劃當作試驗計劃,當計劃完成後,可以將收集到的數據,作系統性的分析,以研究計劃的成效,決定下一步的做法,例如在何時舉行第二次驗身,是否擴大驗身項目等等。

另外,為高危組群制定合適的檢查方案,此建議在醫學界亦引起關注。不過,有關組群涉及都是危疾,如果能及早透過驗身發現,往往可以救回一條生命。中文大學的「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去年舉行「大腸癌篩查計劃」,招募1000名50至70歲、未出現病徵的市民參加。研究顯示,4人確診為初期大腸癌,27人患有後期腺瘤和151人患有大腸腺瘤,即是瘜肉,有可能演變為大腸癌症,他們均及時獲得治療。大腸癌為本港第2號癌症殺手,每年的新症達3500個,死亡人數約有1500人,中心建議年滿50歲的市民最好定期去檢查。另外,乳癌及子宮頸癌都可以透過驗身在早期發現,而治癒機會亦十分高,醫學界都鼓勵高危的市民定期驗身。

然而,即使有關的危疾可透過驗身及早發現,但政府未有訂出相應的長遠政策。我們明白有關的開支會十分高昂,但有關的檢查可實實在在救回不少人命,所以有效的檢查都值得去做。我認為,政府及各個慈善機構要認真考慮,為可及早發現的危疾,訂出全盤驗身方案。

最後,我要講下運動強身的問題。我上面講了不少全民驗身的建議,但當市民驗身後,發現健康指標未如理想時,除了看醫生外,還可透過運動改善體格。康體發展局與中文大學所做的一份名為「多做運動身體好」的研究指出,香港只有4份1的成年人有做足夠的運動,而大部份港人對健康的好處沒有充份了解。

報告建議,政府應教育市民有關運動對健康的好處,同時應訂下長遠策略,鼓勵市民參加運動,同時舉辦更多大型的康樂活動。報告更列舉例子,運動能減低多項疾病的病發率,包括結腸癌、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及過重。

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去年底公佈的一項研究顯示,有效的全民運動計劃可減少多種慢性疾病的病發率,例如每10萬人中,每年最多可減少476宗心臟病,及207宗糖尿病新症。

事實上,一些大型的民間體育活動,確實可推動市民參與運動,最成功的例子自然是渣打馬拉松,每年都吸引不少市民參加,成為社會潮流。此外,醫學會在03年開始推行「每日步行八千步」運動,當時還掀起一陣熱潮,不少人為了參與計劃特地去買了步行計,同時在上班及下班時還提早下車,以便步行回家或辦公室,可惜熱潮一過,參與的人就大幅減少。但從上例子可看到,只要政府及相關機構肯持續舉辦有關的運動,並將之制定為長遠政策,自然可推動到大量市民參與,一起分享運動的樂趣,自然亦都會愈來愈健康。

我提出上述的建議,是希望拋磚引玉,吸引各方有識之士,參與今次的討論。政府在最新發表的預算案中,已表明會加強基層醫療工作,會對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及腎病,提供護理支援,所以我們今日提出的意見,相信有助促使政府做好有關的工作。我相信透過驗身及運動兩個大方向,令港人更加健康,讓香港邁向真正的健康社會。

以下為食物及生局局長周一嶽於三月十一日在立法會議案辯論中就陳健波議員提出的「推動全民驗身」議案總結發言:

主席: 多謝各位議員剛才就議案及修正案提出寶貴的意見,我謹就議員提出的主要問題,作重點回應。

剛才有議員假設我對健康的概念是如他們所說,只要沒有病便是健康。但如果他們剛才在會議廳聽到我開始時所說,我要再重複一次:有效預防非傳染病,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重要的一環,而這已包括身體健康、精神健康、心靈健康,及社交健康包括人際關係。

我們希望在疾病尚未發生時,針對社會上主要致病的行為風險及因素,透過健康教育及營造促進健康的環境,改善市民大眾的生活習慣,從而提升整體市民的健康。

健康檢查的正確觀念

亦有議員提出,我曾經說過我不贊成所謂「不區別」的全民驗身與篩檢,這是正確的,所以我亦要解釋一下健康檢查的正確觀念。

我明白市民一般都會認為,定期進行身體健康檢查就能夠及早發現疾病,令病情盡早受到控制,從而減低醫療負擔。表面看來,多檢查、多測試理應可以防患於未然。但事實上,現時醫學界並不認同無區別的定期體檢。我們必須明白,身體檢查本身也有局限,並非所有測試均百分百準確,基本上沒有任何測試是會百分之一百準確的,如果有測試是百分之一百準確的話,相信我們無需花那麼多時間來決定甚麼測試才應該為市民提供。測試結果可能會錯誤顯示疾病已經存在(即「假陽性」),因而引起焦慮、不必要的跟進檢查和醫療干預,浪費個人及社會的資源。如果檢驗本身並不準確而測試結果未能顯示任何毛病,但疾病卻已存在(即「假陰性」),則可能會令患者忽略疾病的早期病徵,導致延遲求醫的情況。

我以大腸癌及乳癌為例。本地的研究發現,以糞便隱血試驗作為發現所有大腸腫瘤的篩檢測試(screening)的敏感度,僅為大約百分之十九。至於乳癌,本地的研究顯示,乳房X光造影普查對香港來說並非具成本效益的公共生策略。因此,現時並未有充分的科學理據支持在香港全面推行大腸癌和乳癌的普查。癌症事務委員會轄下「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現正就大腸癌及乳癌的預防及普查作出詳細探討,研究完成後會提出建議。

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健康檢查應按照每人的個別情況,如病歷、高危因素、個人生活方式、家族史等等,由家庭醫生因應個別獨特的情況而向有需要的人士,建議進行合適的健康檢查。這些健康檢查應該有明確的目標,並有定義清楚的結果,準確和可靠地查出相關身體變化以便作出針對性的處理。如果我們不考慮個人具體疾病風險,而盲目推行無區別的定期體檢,不一定有成效,更可能產生其他問題。

從公共生的角度來看,各種非傳染病的測試方法在不同的人口中成效亦不一,因此在決定是否推行某種疾病的全民普查計劃前,我們需要先考慮該疾病在本港的普遍性、測試的準確程度和安全性、推行普查計劃的可行性、市民的接受程度及計劃是否能有效減低該疾病的發病率與死亡率等。無區別的全民驗身並不是最有效的預防疾病方法。

健康促進服務

除了我在上一段發言所提及的非傳染病防控策略框架之外,生署已經按不同人口組群的需要,設立相關的健康服務,針對性地為不同年齡階段的市民提供多元化的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活動。當中包括家庭健康服務、學生健康服務及長者健康服務。此外,醫院管理局(醫管局)亦積極透過宣傳及其他多元化活動,聯同社區各界夥伴,推廣非傳染病的預防教育。而當發現病人是某類高風險人士,譬如家族中患有遺傳性癌症者,或者心臟病、血壓高、糖尿病等等這些疾病,醫管局會為他們進行相關的檢驗,以盡早偵測及治療疾病。

現時,生署轄下31間母嬰健康院為所有初生至五歲的嬰幼兒童及65歲以下的婦女,提供全面的促進健康和疾病預防服務。這些服務包括為初生嬰兒進行身體檢查、為兒童免費提供預防傳染病的免疫接種服務,及進行健康及發展監察(包括視力普查)。每年參加母嬰健康院幼兒健康服務的初生嬰兒達百分之九十。此外,我們亦為婦女提供健康教育、輔導、身體檢查及適當的普查測試,例如子宮頸癌測試,鼓勵合適的婦女進行定期的子宮頸細胞檢驗。

我們不時因應新的科學研究數據檢討這些服務,以保障市民的健康。例如,我們會由二○○九年九月一日開始,把肺炎球菌結合疫苗納入「兒童免疫接種計劃」內。與此同時,我們亦會為所有兩歲以下的兒童免費補打肺炎球菌疫苗,以減低他們患上侵入性肺炎球菌的機會。這些針對性的公共生措施,能確保公共資源妥善運用,並為市民提供最大的健康保障。

除此之外,生署的學生健康服務中心亦照顧學童在不同成長階段的需要。這些中心為學生提供體格檢驗、健康評估、個別輔導及健康教育。同時,青少年健康服務計劃則以外展形式,在中學促進青少年的心理社交健康。至於梁家騮議員在修正案提出的眼睛及視力檢查,除了我剛才提及的學前兒童視力普查外,現時生署為小一至中七學生推行的學生健康服務亦包括視力檢查。被發現視力有問題的學生,可選擇由生署健康評估中心的視光師或私家視光師作更詳細的檢查。

王國興議員的修正案提及增加長者健康中心的服務。生署的長者健康中心為年滿65歲的長者會員提供綜合基層健康護理服務,包括健康評估、身體檢查和治療,目的是為了改善長者的自理能力,鼓勵他們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中心亦會為有健康風險如超重、缺乏體能活動或不健康飲食的長者提供個別輔導及健康教育。

現時,政府對長者健康中心服務的資助甚高,再加上人口老化,長者基層健康服務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單靠18間長者健康中心並不能滿足所有長者的健康護理需要,而事實上,長者健康中心並非唯一為長者提供基層醫療服務的設施。醫管局、社區服務機構以及其他私營醫療機構也有提供相關的門診及健康教育服務。

為鼓勵長者善用他們所在社區的基層醫療服務,使他們更容易獲得屬意的醫療服務提供者提供持續的護理,我們已於今年一月一日開始推出為期三年的長者醫療券試驗計劃。透過這個計劃,70歲或以上的長者可獲政府資助使用私營基層醫療服務,包括接受預防性醫療服務、身體檢查等。現時我們初步的調查發覺有兩成的長者會利用這些醫療券,進行一些預防性的服務。

牙科服務

另外,梁家騮議員希望政府將牙科保健推廣至學前兒童、中學生及長者。一直以來,政府的口腔及牙科護理政策是以「預防」作為首要目標,透過宣傳和教育,提高市民對口腔生的認識,從而養成良好的習慣。政府現時集中為公眾提供緊急牙科服務,而市民一般所需的牙科服務,則可從私營市場獲得。至於如何進一步改善公共牙科服務,例如應否為所有中學生設立由政府資助的牙科保健計劃,我是持開放態度,但我們必須詳細審視各方面的意見,並需要更多資料及數據去評估社會實際需要及各項建議所涉及的因素,包括專業人才的供應、財政資源、配套措施,以及建議計劃的成效等。

推動健康城市計劃及健康生活

按世界生組織健康城市的理念及在政府相關部門及社會各界的支持下,現時全港十八區已各自以不同形式推行「健康城市」計劃。生署聯同各區民政事務處已為「健康城市」計劃提供支援。在計劃發展過程中,生署扮演顧問和夥伴的角色,透過參與大小規模的組織及討論,提供公共生和健康促進的專業意見以及為地區的促進健康和教育活動提供技術支援,協助各健康城市計劃針對性地處理當區的健康問題。此外,醫管局轄下的醫院亦與社區團體攜手合作,積極參與健康城市計劃。

為了改善市民的健康,我們亦積極推廣無煙文化。現時所有食肆、室內公眾地方,以及公園和泳灘等部分戶外公眾地方已實施禁煙,今年七月開始,酒吧、按摩院、麻雀會所、夜總會等場所也會落實法定禁煙規定。我們亦會於本年底開始逐步引進計劃,分階段將公共運輸交匯處劃為法定禁煙區。此外,我們預計於今年第二季引入定額罰款制度,以加強執法力度和效率。

同時,為了協助吸煙人士早日戒煙,生署和醫管局會加強戒煙服務。現時,生署設有戒煙診所和電話熱線,向戒煙者提供預約和查詢服務;公立醫院及普通科門診診所也設有兩所全日運作及27所特定時間運作的戒煙輔導中心。我們亦已資助東華三院開設戒煙綜合服務中心,為吸煙人士提供免費藥物及輔導服務。我們會繼續積極向市民大眾宣傳吸煙的禍害,以及加強推廣戒煙,致力將香港建設成無煙城市。

加強基層醫療服務

長遠而言,健全的基層醫療服務能為市民帶來更佳的健康效?,並控制整體醫療需求及開支增長。正如我在動議辯論開始時說過,我們希望加強現時的基層醫療服務,為個人提供持續、全面、全人醫護服務,並重預防性護理,促進和保障市民身心健康,提升生活質素。

為促進基層醫療服務,尤其是預防性護理服務,我們在醫療改革諮詢文件中建議與醫療專業人員合作,共同為不同?齡、性別或疾病組別的人士制訂以預防性護理為重點的基層醫療服務的基本模式。通過制訂基本模式並向市民及醫療服務提供者推廣,再加上為基層醫療服務推行其他改革,我們希望可以徹底改變現時只重治療偶發性疾病的服務模式,加大力度重預防性護理。這項建議,在第一階段醫療改革公眾諮詢中獲得市民的普遍支持。

我在去年十月已成立了基層醫療工作小組,成員包括公私營界別的醫護人員、病人組織等,為落實醫療改革諮詢文件中有關加強基層醫療服務的建議研究及制訂實施計劃。基層醫療工作小組亦已成立專責小組,手制訂為不同年齡性別的人士一套重預防性護理的基層醫療服務基本模式,當中包括評估健康風險、監察和檢查健康問題、健康教育和提倡健康生活方式,以及提供基本預防性護理與治療服務,供醫護人員和市民參考。由於制訂基層醫療服務基本模式的工作相當繁雜,工作小組會先從一些常見的疾病入手,例如高血壓和糖尿病,然後會再擴展至其他疾病。

此外,基層醫療工作小組亦會為不同組別人士,按基層醫療服務基本模式,制訂臨床工作常規以供基層醫療服務的醫護人員使用,亦會積極研究如何在公營基層醫療服務加入預防性的護理元素,以及加強推廣健康生活方式和預防疾病的公共生職能。

陳克勤議員及王國興議員的修正案都提及以資助模式推行身體檢查。事實上,為鼓勵提供和使用全面及優質的基層醫療服務,我們在醫療改革諮詢文件中已提及政府計劃考慮以醫療券形式資助個別人士接受預防性護理。已推出的長者醫療券試驗計劃和流感疫苗資助計劃就是這個模式的兩個新試點。基層醫療工作小組會就資助模式進行深入的研究,並根據兩個試驗計劃的經驗,進一步發展有關制度和制訂推行細節。

結語

要有效預防疾病,最基本而重要的方法是市民保持個人及環境生,並注意均衡飲食、做適量運動、作息定時、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不吸煙及避免過量飲酒等,以增加個人免疫力,並減低患上非傳染病的風險。全身檢查並不一定完全有效,而不同的組群會有不同的健康問題和風險,因此,市民應該恆常向家庭醫生諮詢健康的問題,並由醫生考慮其病歷、家族史等等的因素後,才建議他進行何種檢驗。

最後,我希望我今天的發言,能有助議員們和市民更了解預防非傳染病的方法,以及政府在推行預防和控制非傳染病的政策和方針。我要重申,推廣健康的生活模式,提升市民的健康,是我們其中一項重要使命,亦是每個市民應盡的責任。我希望呼籲社會各界人士,與我們攜手共建有利健康生活的環境、維持個人及家庭健康,共同做好預防疾病的工作。

主席,我在今日的辯論有一個特別的感受,就是發覺很多議員在發言之中,提到健康的問題,都有一個跨黨派與互相關心的(氣氛)。我希望這個健康的氣氛可以繼續維持,甚至在下一個議題或者是以後的議題。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