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et 1@4x

議會工作

《加強區域合作,共建粵港澳大灣區》議案發言(2018.05.31)

主席,立法會議員早前到大灣區考察。事實上,大家早已聽聞內地的發展一日千里,現在親眼目睹,的確有很深刻的感受。今次考察所見所聞,如果說到尖端科技,有東莞的 “散裂中子源” 項目 (The China Spallation Neutron Source),說到金融科技有深圳的微眾銀行 (WeBank) ,說到民生科技有深圳市交警智能交通指揮中心 (Shenzhen Traffic Police Intelligent Traffic Command Center)。我相信大家參觀後均會認為香港真的要急起直追。

我相信粵港澳大灣區將會成為香港發展的新引擎,成為本港的新出路。事實上,香港經濟嚴重傾斜於金融及地產業,表面上香港仍然很風光,但本地市場日益狹窄,實際是一直 “食老本”,競爭力不進則退。最近,香港已經失去競爭力榜首的位置,被美國超越,正好為我們敲響警鐘。面對被嚴重扭曲的經濟結構,香港社會承擔着不少惡果,特別是年青人沒有上游的機會。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一定要為香港開拓更廣闊的前路,而大灣區的發展勢必成為香港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另一方面,在互聯網的時代,市場已經沒有地域限制,香港的銷售和服務對象已經不再局限於本地,而是可以放大至大灣區的城市,令香港的商機可以幾何級數地上升,發展潛力十分巨大。同時,港珠澳大橋和高鐵相繼落成,建構成 “1.5 小時生活圈”,香港無論在市場上或生活上,已經可以放眼大灣區各個城市。香港不可以再劃地為牢,必須盡快投入大灣區的發展之中 。 如果香港繼續將一切視而不見,繼續只是依靠現有規模、有限的本地市場,香港難免陷入邊緣化的危機。

香港是國際金融和商業中心,有大量專業人才,可以為大灣區各城市提供金融和商業服務,包括協助區內創科企業融資或進軍海外, 令本地金融業能夠進一步造大造強,香港亦可以透過區內創科企業的協助,發展香港的金融科技,以鞏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此外,香港科技人才缺乏,但廣州大學城有 30 萬的大專學生,每年有 5 萬名學生畢業,各類人才齊備,肯定能夠推動本港的創科產業的發展,將 科研成果轉化成產品,並為本港年青人製造更多的創科職位。

目前中央即將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我們正期待中央推出措施,為本港企業及專業人士拆牆鬆綁,協助他們進入大灣區發展,同時為香港的市民提供更好的措施,協助港人到大灣區生活、升學、 就業及創業。我相信特區政府已妥善準備,亦有很多企業磨拳擦掌,準備大展拳腳。不過,我認為有一點值得大家留意,便是大灣區會發展,會增加區內市民交流機會,然而本港有不少市民,特別是年青人由於過去較少到國內,可能不習慣國內的生活文化或有些誤解,甚至被人誤導,可能會有抗拒的心態。政府實在需要多下工夫,多作出解釋和進行宣傳的工作,我相信當他們有機會到大灣區,了解當地發展情況,便會知道大灣區的機遇處處,真是海闊天空,自然消除很多不必要的誤解。

我也想談談保險業界對大灣區的期望。保險業界希望能夠進入區內發展,業界希望政府能夠向中央爭取,容許在香港註冊的公司可以在大灣區擁有國民待遇,降低進入門檻,成立全資的保險公司,可以 在大灣區內開業。如果建議得到落實,本港的保險業將會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此外,香港保險業聯會亦提議推出 “大灣區醫保通” 計劃,建議容許香港或區內的保險公司,在大灣區內透過互聯網向區內居民銷售合規格的醫療及危疾保險,這項計劃可以由香港保險業聯會成立電子平台,供區內市民選擇合適的保險計劃。保險公司更可以與區內的優質醫院結成聯盟,為投保者提供一站式的醫療服務。計劃建議先以香港市場單向試行,當平台運作成熟後,再擴大至雙向運作,屆時可以將醫保通推展至大灣區以外的地區,特別是比較偏遠的地方,令更多居民受惠。

這項計劃的最大好處是,交易是透過電子平台處理,能夠妥善處理資金跨境流動的問題,無須擔心有人利用保險來走資,產品亦受到香港法例的保障。而且醫保通是採用電子平台,大部分的手續程序,包括投保、申報、索償、理賠和交保費均可以在網上辦理,有助推動本港保險業的科技發展。我們相信這項計劃能夠配合國家的發展策略,亦能惠及區內的居民,更有助推動業界的發展,是多贏的方案。我謹此陳辭。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