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謝主席。 香港經濟結構長期處於不平衡狀態,主要依賴金融、地產、專業服務等行業,令本港經濟基礎不夠穩健,市民未能充分分享繁榮成果,青年人亦缺乏上游的機會。 事實上,香港回歸以來,歷屆政府均致力發展新興產業,但受到種種阻力,進展不大。 今日香港勵精圖治,現在是時候全力發展新興產業。
本港工業在七八十年代已經式微,但近年在高新科技的帶領下,工業又變成大有可為。 政府在2016年把“再工業化”列入施政重點,今年年初更建議成立“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再工業化”的道路已經正式啟動。 政府今日的工業化,是指高端創科工業,這類產業不需要大量土地及勞動力,但注重科研、國際市場、知識產權、物流及稅制等層面, 香港在這幾方面都有優勢。 而且,創科工業不一定要全部工序都留在香港, 其中一個模式,香港可以擔任創科企業的協調及物流中心,負責科研、市場開發和自動化生產等程序,而需要大量土地及勞工的工序則可以由大灣區的工廠負責, 這個合作模式可能更適合香港。
原議案中提出,除了新興工業外,政府亦應支援傳統工業,並且優化“香港製造”的內涵,推廣本地品牌。 對於這建議,我覺得是值得支持的, 但發展的難度亦相應高,包括對土地及勞動力的需要,香港長期都缺乏, 另外生產成本昂貴亦是重要問題。 所以,我期望業界可以提出更多真知灼見,讓社會可以作出研究。
事實上,香港創科工業的發展,雖仍處於規劃中,但已經可謂萬事俱備。 在資金上,政府已經先後投入約1,300億元巨額資金。 在土地上,除原有科學園等用地外,現時正構建河套港深創科園、新田科技城。 在科研上,官、產、學、研的良性互動已經大幅提升,亦加強了人才培訓。 在政府政策上,《十四五規劃綱要》已表明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大灣區將會是香港發展的重要夥伴。
所以,香港確實是萬事俱備,但仍然欠缺東風,東風就是國內外的投資者。 政府可以提供良好的硬件,但要產業落地生根,始終需要大量投資者來港開設公司。 目前產業仍處於規劃階段, 當一切就位,政府就需要想辦法向國內外招攬投資者。 老實說,要招攬到足夠的投資者絕不容易,亦是產業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 香港已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及心血,今次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未來去到臨門一腳,一定要好好把握。
事實上,香港回歸前採取不干預政策,不會主動招攬投資者。 回歸後雖然有改變,但招商工作非常保守、被動, 對比競爭對手新加坡,它們不單會主動聯絡投資者,更會為投資者度身訂造優惠措施,全程提供協助, 結果它們的成績有目共睹。 希望香港各政府部門看到別人的成功,真的會覺得自己有很多事情要改善,因為香港有很多機構仍然覺得自己做得很好, 在這方面,希望它們會真心改變。
今次推動創科產業,既然是只許成功,政府必須有新思維, 不可以只做宣傳推廣活動,更加應該主動出擊,主動聯絡有實力的創科企業,用度身訂造的優惠政策,直接邀請它們來港投資。對於所有困難,更加要全力真心地協助。 另外,未來將有多間在美國上市的國內創科公司來港上市, 政府亦應主動聯絡有關公司,爭取它們同步來港開設生產中心。
多謝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