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et 1@4x

議會工作

《全力轉型為綠色低碳智慧型社會及經濟,積極舒緩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議案發言(2018.12.13)

主席,全球暖化引起極端天氣,香港因而受多個強風吹襲,特別是 9 月的超級颱風 “山竹”,引發前所未見的破壞,數以萬計的樹木被吹倒。我相信 “山竹” 吹襲也喚起了市民關注環保議題。廖長江議員今天提出的議案,正好提醒大家反思:我們有否充分保護地球?

二氧化碳是導致溫室效應的元兇,我們必須減少碳排放。事實上,政府近年的確在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我記得 2008 年年初加入立法會時,參加了環境事務委員會,聯同一群議員成功促使政府撥款 31 億元,資助淘汰舊款柴油商業車。在我任內,政府更就停車熄匙立法、與廣東省商討減排協議,並制定《空氣污染管制條例》。現時空氣污染情況已有明顯改善,可見政府在推動環保方面是有下工夫的。

不過,政府在某些方面的工作仍然未符理想,特別是推動電動車的發展。大家也知道,燃油汽車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目前全港約有 550 000 輛私家車,但電動車只有 11 000 輛,我們推動使用電動車已有 10 年,但普及率仍然偏低。事實上,不少國家正計劃全面禁售燃油車,香港的步伐顯然十分緩慢。政府雖提供電動車首次登記稅寬免措施和推行 “一換一” 計劃,鼓勵車主改用電動車,但成效不彰, 我認為主因在於充電設施不足。目前香港只有大約 2 000 個充電器, 即使市民有意改用電動車,但因買車容易充電難,只好放棄。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則經驗。我是一個大型屋苑的業主委員會主席,為了安裝充電設施的問題而困擾多年,單是研究可行性方案已用 了兩年,過程非常繁複,包括研究如何提升供電容量、由此衍生的法律問題、昂貴的安裝維修費由誰支付等。幸好近年兩間電力公司都願意為屋苑安裝充電設施。據聞不是每間管理公司也願意安裝充電設施,一些中小型管理公司可能由於人手、物力有限,或由於怕麻煩, 即使有業主要求安裝,也不願意,因此局限了電動車的發展。所以, 政府若要推動電動車,便應設法解決充電設施不足的問題。

除了政府措施之外,個人生活習慣也對環境有很大影響。我們如要推動低碳生活,便必須減少生活所耗用的能量,減少對大自然的污染,例如減少用電、使用更具能源效益的電器、將廢物循環再造、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少用紙張、不用膠袋和即棄餐具等。今年 “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 走塑”,即是棄用飲管、棄用塑膠。經過政府的宣傳,很多市民已沒有使用飲管和即棄餐具,很多快餐店亦不再主動提供,反映市民相當接受這些環保措施。

其實,只要大家改變一下生活習慣,便可以為減排出一分力。例 如《2018 年廢物處置 (都市固體廢物收費) (修訂) 條例草案》通過後, 雖然可能對市民有點不便,卻有助改變我們處理垃圾的習慣、減少產生廢物,從而達致減廢及減碳。即使大家要繳交垃圾費,也應支持該法案。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發展智慧城市也有助減排。內地很多大城市已經走向智能化,以節省大量紙張。例如,餐廳的顧客改用手機看餐牌、落單和結帳,不用餐牌、點心紙、落單紙和帳單。這只是眾多例子之一。我希望政府將來研究城市發展時,應該多從環保的角度入手。

今天再有議員提及人工島的問題,其實他們的批評是上綱上線。 事實上,無論是近岸填海或發展棕地,還是日常的衣、食、住、行, 都會產生碳排放,這是無可避免的,我們該着重如何減低影響。政府已經表明,”明日大嶼” 整體使用 “先保育、後發展” 的新思維,環評會透過科學客觀的方式進行,填海工程也會使用最環保的方法。我必須強調的是,由於人工島自成一角,可以發展成近零碳排放的社區,包括提高綠化比率、採用環保交通模式、採用再生能源、使用高能源效益的設計,以及採用先進的回收管理措施。所以,人工島日後在環保和減排方面擁有很大的優勢,會成為香港的環保城市,其他方案則沒有這個好處。

盲目反對填海的人,不可能長期愚弄香港人。填海固然有風險、有代價,但對市民必定利多於弊。我們現在討論的,是有否住屋等大是大非的問題。其實吃飯也會哽塞的,難道我們就不吃飯嗎?我謹此陳辭。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