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et 1@4x

議會工作

《2024年稅務(修訂)(關於輔助生育服務開支的稅項扣除)條例草案》政府法案二讀辯論(2025.02.19)

多謝代理主席。林琳議員剛才的發言關於其親身經歷, 她是這方面的專家,最有資格代表這類有需要的女性發言。

代理主席,我支持《2024年稅務(修訂)(關於輔助生育服務開支 的稅項扣除)條例草案》(“《條例草案》”)。2023年施政報告提出輔 助生育服務開支稅項扣除,作為鼓勵生育的措施之一,旨在扭轉本 地出生率偏低的情況。

香港生育率全球最低,人口老化問題嚴重,長遠而言,對社會 的可持續發展構成挑戰。不育夫婦對醫管局提供的體外受精治療需 求殷切,但是由獲得轉介至接受治療的平均輪候時間長達8至12個 月。如果在私營機構接受輔助生育服務,每個體外受精治療周期的 費用超過10萬元,而且未必一次就能成功,除了要面對有機會失敗 的壓力外,亦要承擔沉重的經濟負擔。《條例草案》透過每年10萬 元的稅務扣除上限,減輕家庭輔助生育的經濟負擔,直接回應市民 因為高昂醫療費用而放棄生育的痛點,鼓勵有需要的夫婦及早尋求 醫療協助,提升生育意願。

香港生活壓力大,香港人普遍遲婚,很容易錯過生育黃金期, 社會對輔助生育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然而,本地輔助生育服務供 不應求,現時只有11名醫生具備相關資格,所以未來有需要積極培 訓人才,應對社會需求。另外,政策亦明確表明在確保病人安全和 服務受適當規管的前提下,未來可以探討納入大灣區合規醫療機 構,既可以緩解本地壓力,亦能夠促進兩地醫療資源整合。政府的 開放態度有助長遠建立更靈活、更能負擔的服務網絡,惠及更多不 育夫婦。

政策涵蓋兩大受惠群體,包括不育夫婦和因為醫學治療而可能 喪失生育能力的病人,而且不設年齡或國籍限制,保障了不育夫婦 的權益,避免因經濟壓力而失去生育機會。另外,政策明確說明稅 項扣除與生育結果無關,即能否懷孕或嬰兒有否出生,或是否在香 港出生,都不會影響稅項扣除的資格,進一步降低了申請門檻,體 現整體包容性。

在現今社會,許多夫婦因為不同原因而選擇不生育,但對於真 正想生育而面對困難的夫婦,十分值得扶他們一把。政府透過稅項 扣除的安排支援他們,創造了更友善的生育條件。雖然扣稅措施對 於提升出生率的效果未必十分顯著,但卻展現政府正視少子化問題 的決心,這一點絕對值得我們支持。

代理主席,我謹此陳辭,支持《條例草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