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謝主席。香港擁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文化,從 來都是國際旅遊城市。近年地緣政治環境轉差,國內外的旅客旅遊 消費模式大幅改變,香港要做到盛事之都,機制改革具有迫切性。 霍啟剛議員提出的原議案及其他同事的修正案,內容豐富,有不少 真知灼見,值得支持,我不再重複,我想集中談論盛事場地檢討和 優化。
香港體育館(“紅館”)在1983年啟用,是一個多用途場地,最多可 以容納12 500人。自啟用以來,除舉辦體育賽事外,亦承辦不同本 地及國際大型活動和音樂會等,更是香港流行音樂最具代表性的演 出場地。紅館原本主辦體育活動,所以設備主要為體育賽事而設, 但由於只舉行體育賽事無法做到收支平衡,後來便開放舉辦不同活 動,例如演唱會。
紅館已經啟用41年,日後啟德體育園落成後,體育盛事主要會 在啟德舉行,建議政府考慮改善及優化紅館設備,讓紅館成為主打 演唱會的場地之一。可以參考澳門銀河綜藝館,場館擁有16 000個 座位,曾到該處欣賞節目的人都大讚音效出色,亦設有VIP(譯文: 貴賓)包廂。有意見認為,雖然紅館設備殘舊,但由於地理位置優越、 交通方便,多年來在紅館舉行的演唱會不計其數,承載着很多樂壇 盛事、青春記憶,令紅館成為無數“粉絲”心中的聖地,政府有需要 保持紅館的獨特性和優勢。
雖然政府曾多次在紅館進行大型維修工程,但添置的設備既不 合時宜,亦不切合業界需要。政府應該認真吸納業界和觀眾的意見, 例如以國際級場地要求作標準,升級音響和燈光系統,改善場館內 的舒適度,拉近觀眾與歌手的距離,提升觀眾整體的體驗,令市民 耳目一新,熱烈捧場,相信一定可以吸引更多海外歌手來港舉辦演 唱會,推動盛事經濟。
香港多個場地建成多年,要打造盛事之都,場館內的設備需要 與時並進。伊利沙伯體育館在1980年開幕,至今已經使用超過40年, 場館亦較小,只能容納3 500人,加上設施開始老化,需要全面翻新 以適應現代需求,提升基礎設施,從而提升觀眾和演出者的體驗, 同時做到“小有小做,大有大做”。香港大球場亦承載了很多盛事的 美好回憶,建議在啟德體育園落成後,除了開放香港大球場讓市民 使用,多提供一個場地供市民選擇外,亦應該予以保留,作為港島 區大型活動的場地。
啟德體育園內有三大場館及其他體育設施,分別是設有 50 000個座位的啟德主場館、設有10 000個座位的啟德體藝館和設 有5 000個座位的啟德青年運動場。作為新場館,雖然設施較新,但 要觀眾擁有良好的體驗,需要完善周邊設施和配套,例如確保公共 交通接駁設施能夠在短時間內疏導人群;提升場館內的服務設施, 包括餐飲、洗手間和休息區域的配置;拓展場館多功能用途,加強 宣傳,吸引更多國際大型活動在香港舉辦,提升場館使用率。
我謹此陳辭。